交往与参与--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研究背景概述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日后可深入课题 | 第9-11页 |
| 第二章 我国居住建设的现状与缺憾 | 第11-17页 |
| ·我国居住空间建设的现状及其社会背景 | 第11-12页 |
| ·快速发展的住宅建设 | 第11-12页 |
| ·社会结构体制的转变 | 第12页 |
| ·我国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 ·现存缺憾 | 第12-13页 |
| ·由此而引发的问题 | 第13-14页 |
| ·居住空间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局限 | 第14-17页 |
| ·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局限 | 第14-15页 |
| ·建筑师的精英意识与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 第15-17页 |
| 第三章 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 | 第17-31页 |
| ·对居住空间主体认识的转变 | 第17-19页 |
| ·宣言与发展 | 第17-18页 |
| ·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第18-19页 |
| ·解决之道——居民参与 | 第19-21页 |
|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 第19-20页 |
| ·居民参与的形成背景 | 第20-21页 |
| ·居民参与的意义 | 第21-23页 |
| ·居民参与的作用 | 第21-22页 |
| ·值得注意的事项 | 第22-23页 |
| ·国外居民参与的模式 | 第23-26页 |
| ·居民参与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 ·北美公众参与的程序 | 第24-26页 |
| ·我国居民参与的现状 | 第26-28页 |
| ·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中居民参与的历史与现状 | 第26-27页 |
| ·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居民参与的不足 | 第27-28页 |
| ·居民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与层次划分 | 第28-31页 |
| ·宏观层面政府的作用 | 第28-29页 |
| ·中间层面市场的作用 | 第29-30页 |
| ·微观层面社会的作用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值得借鉴的实例 | 第31-43页 |
| ·国外建筑师的实践 | 第31-38页 |
| ·住宅群体设计 | 第31-36页 |
| ·单体住宅设计 | 第36-38页 |
| ·国内建筑师的积极探索 | 第38-41页 |
| ·住宅群体设计 | 第38-40页 |
| ·单体住宅设计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我国居民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 第43-60页 |
| ·居住空间建设中居民参与的建议 | 第43-49页 |
| ·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的居民参与 | 第43-46页 |
| ·具体建设过程中的居民参与 | 第46-47页 |
| ·居住空间建成后的居民参与 | 第47-49页 |
| ·针对我国现状的应对策略 | 第49-51页 |
| ·阶段性应对的策略 | 第49页 |
| ·建立开放性空间结构体系 | 第49-50页 |
| ·开放性的空间结构体系案例分析 | 第50-51页 |
| ·关于我国居住区内居民自发参与活动的调研与分析 | 第51-54页 |
| ·调研地点的选择 | 第52页 |
| ·调研的方法 | 第52页 |
| ·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 ·值得关注的边界空间的优势 | 第53-54页 |
| ·居住空间居民参与的建议 | 第54-59页 |
| ·居住建筑内部空间 | 第54-57页 |
| ·建筑物底层及入口附近区域的空间 | 第57-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