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分析 | 第12页 |
·综述 | 第12页 |
·分析 | 第12页 |
·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目的 | 第12-13页 |
·意义 | 第13页 |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3-15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概述 | 第15-20页 |
·概念的引入 | 第15页 |
·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的空间特点 | 第18-20页 |
·商业性 | 第18页 |
·过渡性 | 第18-19页 |
·识别性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城市设计中的商业建筑入口空间 | 第20-30页 |
·城市商业建筑的环境构成 | 第20-22页 |
·区域的构成 | 第20页 |
·路线的引导与定位 | 第20-21页 |
·节点的认知与强化 | 第21-22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引入 | 第22-27页 |
·城市街道的引入 | 第23-24页 |
·城市广场的引入 | 第24-25页 |
·城市文脉的引入 | 第25-27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连接 | 第27-29页 |
·与城市普通道路连接 | 第27-28页 |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连接 | 第28页 |
·与空中人行步道的连接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主体形态与入口空间形态 | 第30-39页 |
·商业建筑入口与其整体环境的契合 | 第30-32页 |
·入口形象和整体形象的对立与统一 | 第30-31页 |
·入口空间与室内外空间的连续与协调 | 第31-32页 |
·商业建筑的局部特征与入口空间 | 第32-37页 |
·门、门廊和雨蓬 | 第33-34页 |
·台阶和坡道 | 第34页 |
·标志物 | 第34-35页 |
·入口的肌理 | 第35-36页 |
·入口的色彩 | 第36-37页 |
·商业建筑入口的软空间营造 | 第37-38页 |
·入口的光环境 | 第37页 |
·入口的声环境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人与商业建筑入口空间 | 第39-48页 |
·人的空间体验 | 第39-42页 |
·“边界效应” | 第40页 |
·心理的适应 | 第40-41页 |
·“人看人”是人的天性 | 第41-42页 |
·人的视觉效果 | 第42-44页 |
·视觉的适应 | 第42页 |
·尺度的控制 | 第42-44页 |
·人性化的设计 | 第44-47页 |
·意境的创造 | 第44-45页 |
·无障碍设计 | 第45页 |
·防火设计中的疏散设计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8-53页 |
·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的分类 | 第48-50页 |
·专卖店入口 | 第48页 |
·步行商业街入口 | 第48-49页 |
·购物中心入口 | 第49-50页 |
·超级市场入口 | 第50页 |
·现阶段我国商业建筑入口的矛盾 | 第50-51页 |
·速度的矛盾 | 第50-51页 |
·空间尺度的矛盾 | 第51页 |
·商业建筑入口设计的原则 | 第51-53页 |
第七章 案例研究分析 | 第53-59页 |
·纯商业性的大型购物中心——上海久百城市广场 | 第53-55页 |
·与办公楼组合的大型商场——上海第一八佰伴商厦 | 第55-57页 |
·和广场结合的小型商业——上海静安寺广场伊美时尚商场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一 图片目录 | 第62-66页 |
附录二 引文目录 | 第66-68页 |
附录三 工程实践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