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概述 | 第12-26页 |
一、民事诉讼认证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2-14页 |
二、民事诉讼认证的基本内容—认证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 第14-19页 |
(一) 民事诉讼认证的主体 | 第14-16页 |
(二) 民事诉讼认证的对象 | 第16-17页 |
(三) 民事诉讼认证的内容 | 第17-19页 |
三、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评价 | 第19-26页 |
(一) 神明裁判阶段及其评价 | 第20页 |
(二) 法定认证模式及评价 | 第20-24页 |
(三) 自由心证的认证模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民事诉讼认证模式 | 第26-35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认证模式的发展评述 | 第26-30页 |
(一) 我国的神明裁判认证制度及其特殊性 | 第26-27页 |
(二) 刑讯逼供制度形成的以口供定罪的认证制度 | 第27页 |
(三) 旧中国认证制度的转型简述 | 第27-28页 |
(四) 新中国成立后的强调实事求是的认证制度 | 第28-29页 |
(五) 自由心证认证制度的提出和确立 | 第29-30页 |
二、我国目前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缺陷 | 第30-35页 |
(一) 立法不明 | 第31页 |
(二) 认证的适用原则不能适应民事诉讼的发展和客观需要 | 第31-33页 |
(三) 理论研究滞后于司法实践 | 第33-34页 |
(四) 认证制度实施的效果欠佳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重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认证制度 | 第35-48页 |
一、重构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认证原则 | 第35-38页 |
(一) 依法独立认证原则 | 第36-37页 |
(二) 合法原则 | 第37页 |
(三) 公开原则 | 第37-38页 |
(四) 公平原则 | 第38页 |
二、重构我国民事诉讼认证规则 | 第38-41页 |
(一) 关联性规则 | 第39页 |
(二)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第39-40页 |
(三) 最佳证据规则 | 第40-41页 |
(四) 补强规则 | 第41页 |
三、重构我国民事诉讼认证方式—当庭认证与裁判书认证的完善 | 第41-48页 |
(一) 两大法系认证方式的操作述评 | 第41-43页 |
(二) 扬弃两大法系的认证方式,完善我国的认证方式 | 第43-48页 |
第四章 民事诉讼认证的保障制度 | 第48-51页 |
一、法官严格甄选制度 | 第48页 |
二、法官独立审判制度 | 第48-49页 |
三、科学周密的证据规则 | 第49页 |
四、认证公开制度 | 第49-50页 |
五、认证异议制度 | 第50-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