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问题论文

青少年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部分 绪论第12-18页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定义第12-15页
  (一) 主体具有特殊性第13页
  (二)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13-14页
  (三) 涵盖所有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第14-15页
 二、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意义第15-18页
  (一) 是做好当前我国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需要第15-16页
  (二) 是加强我国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第16-17页
  (三) 是有效预防和治理我国当前网络犯罪的需要第17-18页
第二部分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与特征第18-29页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第18-22页
  (一) 发案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第18页
  (二) 侵犯客体以政治、金融和商业等领域为主第18-19页
  (三) 犯罪后果极其严重第19-20页
  (四) 病毒肆虐入侵,青少年“黑客”泛滥第20-21页
  (五) 犯罪手段花样繁多第21-22页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征第22-29页
  (一) 犯罪主体具有低龄化趋势第22-23页
  (二) 智能性第23-24页
  (三) 群体性第24-25页
  (四) 暴力性突出第25页
  (五) 较高的隐蔽性和犯罪黑数第25-26页
  (六) 犯罪动机的复杂性第26页
  (七) 犯罪目的的突发性和随意性第26-27页
  (八) 犯罪形式的多样性第27页
  (九) 犯罪客体的多样性第27-28页
  (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第28-29页
第三部分 青少年网络犯罪原因分析第29-39页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个体原因第29-31页
  (一) 生理原因第29页
  (二) 心理原因第29-31页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网络原因第31-34页
  (一) 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为网络犯罪创造了条件第31-32页
  (二) 网络技术的脆弱性和不完善性第32-33页
  (三) 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交际行为的间接性使得犯罪人的犯罪感虚无化第33页
  (四) 网络亚文化原因第33-34页
 三、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社会原因第34-39页
  (一) 社会管理失控第34-36页
  (二) 网络法制不健全第36-37页
  (三) 社会否定性评价低第37-38页
  (四) 被害人方面的表现也纵容犯罪行为的发生第38-39页
第四部分 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控措施第39-53页
 一、技术防控第39页
 二、教育防控第39-44页
  (一) 加强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第39-40页
  (二)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第40-43页
  (三) 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心理第43页
  (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第43-44页
 三、法律防控第44-47页
  (一) 健全网络法制第44-46页
  (二) 加强网络司法建设第46-47页
 四、社会管理防控第47-51页
  (一)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优化网络环境第47-48页
  (二) 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建设“放心网吧”第48-49页
  (三)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监管第49-51页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群众参与第51-53页
  (一) 加强国际合作第51-52页
  (二) 加强群众参与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遗传优化神经网络的一般投资回报率预测
下一篇:视觉信息的注意计时机制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