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A | 第14-15页 |
引言 | 第15-28页 |
1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与危害情况 | 第15-17页 |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 第16-17页 |
2 乳房炎的分类及临床症状 | 第17-19页 |
·国际乳业联盟分类方法 | 第17页 |
·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分类 | 第17-18页 |
·国内对乳房炎的分类 | 第18-19页 |
3 隐性乳房炎的病因 | 第19-22页 |
·致病微生物感染 | 第19-20页 |
·细菌 | 第19-20页 |
·真菌 | 第20页 |
·病毒 | 第20页 |
·动物机体因素 | 第20-21页 |
·体型 | 第21页 |
·年龄 | 第21页 |
·遗传 | 第21页 |
·防御机能的影响 | 第21页 |
·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饲料及饲喂 | 第21页 |
·挤奶 | 第21-22页 |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2页 |
4 乳房炎的监测与诊断 | 第22-25页 |
·直接检测法 | 第22-23页 |
·体细胞直接计数法 | 第22-23页 |
·电子计数法 | 第23页 |
·荧光电子细胞计数法(Fluorooptical electronic cell counting) | 第23页 |
·间接检测法 | 第23-25页 |
·化学检测法 | 第23-24页 |
·物理学方法 | 第24-25页 |
5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 第25-26页 |
·预防措施 | 第25-26页 |
·免疫预防 | 第25页 |
·药物预防 | 第25-26页 |
·综合预防 | 第26页 |
·其他预防措施 | 第26页 |
·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 第26页 |
6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乳样 | 第28页 |
·参考菌株 | 第28页 |
·分离与选择性培养基 | 第28页 |
·生化鉴定培养基 | 第28页 |
·药品及试剂 | 第28页 |
·药敏试验药品 | 第28-29页 |
·实验器材 | 第29页 |
2 奶牛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9页 |
3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研究 | 第29-32页 |
·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的比较 | 第29-31页 |
·乳样的采集 | 第29-30页 |
·溴麝香草酚兰(B.T.B)试验 | 第30页 |
·氯化物硝酸银试验 | 第30页 |
·尼氏现场检验法(N.F.T) | 第30页 |
·加州乳房炎试验(C.M.T) | 第30-31页 |
·体细胞直接计数法 | 第31页 |
·Q.M.T试剂的研制 | 第31-32页 |
·几种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比较 | 第31页 |
·Q.M.T与细胞直接计数法的比较试验 | 第31-32页 |
·Q.M.T与C.M.T的比较试验 | 第32页 |
·Q.M.T的稳定性试验 | 第32页 |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细菌学研究 | 第32-33页 |
·乳样的采集 | 第32页 |
·正常乳汁和隐性乳房炎乳汁的细菌学调查 | 第32-33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32页 |
·菌落计数 | 第32-33页 |
·细菌的鉴定 | 第33页 |
·选择性培养基的优化试验 | 第33页 |
·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33页 |
·培养特性鉴定 | 第33页 |
·生化试验 | 第33页 |
5 体外药敏试验 | 第33-35页 |
·纸片法药敏试验 | 第33-34页 |
·试管法药敏试验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8页 |
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35页 |
2 奶牛隐性乳房炎不同诊断方法结果比较 | 第35-38页 |
·B.T.B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氯化物硝酸银试验结果 | 第36页 |
·N.F.T检测结果 | 第36页 |
·C.M.T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体细胞直接计数法检测结果 | 第37页 |
·B.T.B、N.F.T、氯化物硝酸银、C.M.T与体细胞计数的乳区阳性符合率 | 第37-38页 |
3 Q.M.T诊断试剂的研制 | 第38-39页 |
·各种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 | 第38页 |
·Q.M.T试剂检测结果与体细胞直接计数法检测结果比较 | 第38-39页 |
·Q.M.T试剂与C.M.T试剂对乳汁检测的比对结果 | 第39页 |
·Q.M.T的性能检验结果 | 第39页 |
4 奶牛隐性乳房炎细菌学研究 | 第39-45页 |
·乳样的采集结果 | 第39页 |
·乳样中细菌的分离培养结果 | 第39-40页 |
·菌落计数结果 | 第40-41页 |
·分离细菌的鉴定 | 第41-45页 |
·选择性培养基优化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 | 第42页 |
·固体培养物染色镜检结果 | 第42页 |
·革兰氏阳性球菌肉汤培养物染色镜检结果 | 第42页 |
·各种细菌的培养特性 | 第42-43页 |
·生化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链球菌的生化试验结果 | 第43页 |
·葡萄球菌的生化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生化试验结果 | 第44页 |
·正常乳汁和隐性乳房炎乳汁中的细菌种类和分布情况 | 第44-45页 |
5 隐性乳房炎乳汁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 | 第45-48页 |
·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葡萄糖酚红肉汤判定法MIC测定结果 | 第46页 |
·肉汤培养判定法MIC测定结果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56页 |
1 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情况及危害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2 隐性乳房炎诊断方法分析 | 第50-52页 |
3 奶牛正常乳汁和隐性乳房炎乳汁的细菌学分析 | 第52-54页 |
4 主要病原细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 第62-63页 |
附录二 | 第63-65页 |
图版 | 第65-70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70页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