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后期剩余油评价和预测方法研究
| 摘 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前言 | 第7-11页 |
| 1 国内外剩余油描述方法研究现状 | 第7-9页 |
| 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9-11页 |
| 第1章 剩余油形成机理与测井特征分析 | 第11-36页 |
| ·剩余油形成机理 | 第11-18页 |
| ·宏观范围 | 第11-16页 |
| ·微观范围 | 第16-18页 |
| ·水淹层地质特征分析 | 第18-26页 |
| ·储层特征 | 第18-22页 |
| ·流体特征 | 第22-26页 |
|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 第26-36页 |
| ·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 第26-33页 |
|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 第2章 剩余油描述的模型研究 | 第36-43页 |
| ·剩余油描述的数学模型 | 第36-41页 |
| ·油水两相渗流模型 | 第36-38页 |
| ·非均质条件下水驱油模型 | 第38-41页 |
| ·剩余油饱和度预测模型 | 第41页 |
| ·剩余油描述的属性模型 | 第41-42页 |
| ·厚度模型 | 第41页 |
| ·孔隙度和渗透率 | 第41-42页 |
|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42页 |
| ·剩余油描述的动态模型 | 第42-43页 |
| ·生产数据 | 第42页 |
| ·监测数据 | 第42-43页 |
| 第3章 剩余油描述关键技术研究 | 第43-49页 |
| ·储层流体启动压力梯度确定 | 第43-44页 |
| ·相对渗透率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 ·流量匹分方法 | 第45-47页 |
| ·生产井流量匹分 | 第45-46页 |
| ·注水井流量匹分 | 第46-47页 |
| ·自动动态参数校正 | 第47-49页 |
| 第4章 剩余油描述软件开发 | 第49-52页 |
| ·软件设计 | 第49-51页 |
| ·所需数据 | 第49页 |
| ·软件流程 | 第49-51页 |
| ·软件适用条件 | 第51-52页 |
| 第5章 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52-7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2页 |
| ·资料收集 | 第52-53页 |
| ·岩心分析及实验资料 | 第52-53页 |
| ·测井数据 | 第53页 |
| ·生产动态数据 | 第53页 |
| ·地质资料 | 第53页 |
| ·资料处理及相关模型建立 | 第53-58页 |
|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 ·基础井网原始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54-55页 |
| ·对分层数据缺少有效厚度层的处理 | 第55页 |
| ·二、三次开发井网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反演 | 第55页 |
| ·边界条件处理 | 第55页 |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55-57页 |
| ·基本参数确定 | 第57-58页 |
| ·剩余油评价和预测 | 第58-59页 |
|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59-69页 |
| ·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9页 |
| ·层间剩余油分布分析特征 | 第59-65页 |
|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5-69页 |
| ·研究结果现场应用情况 | 第69-71页 |
| ·现场措施验证情况 | 第69页 |
| ·与数模结果对比情况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6-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