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实践本体与自然生态 | 第12-35页 |
一、生态问题的探讨是实践美学当今发展的必然 | 第12-23页 |
(一) 实践美学与生态问题的范围界定 | 第13-15页 |
(二) 两个“中心”的论证 | 第15-20页 |
(三) 学理拓展的必然 | 第20-23页 |
二、拓展生态维度的目的 | 第23-27页 |
(一) 扩大视野 | 第23-25页 |
(二) 丰富学理 | 第25-26页 |
(三) 参与实践 | 第26-27页 |
三、“人的自然化”—生态维度导入的途径 | 第27-35页 |
(一) “人的自然化”的界定 | 第28-30页 |
(二) “人的自然化”的生态彰显 | 第30-32页 |
(三) 拓展的方式与目的 | 第32-35页 |
第一章 “人的自然化”命题的历史渊源 | 第35-67页 |
第一节 人与自然研究的中西源流 | 第35-47页 |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内容 | 第36-38页 |
二、人与自然研究的中西源流 | 第38-41页 |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观 | 第41-47页 |
第二节 实践美学的人与自然研究与“人的自然化”命题 | 第47-61页 |
一、诞生的哲学基础与人与自然研究 | 第47-56页 |
二、实践本体与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 | 第56-61页 |
第三节 实践的自由与“人的自然化” | 第61-67页 |
一、“人的自然化”与自由 | 第61-63页 |
二、“人的自然化”与实践之自由的生态走向 | 第63-67页 |
第二章 “人的自然化”与实践美学的生态维度 | 第67-101页 |
第一节 “人的自然化”研究与生态维度 | 第67-79页 |
一、“人的自然化”历程与生态—历史与现实的共生 | 第67-70页 |
二、“人的自然化”与生态维度的相对缺失 | 第70-74页 |
三、“人的自然化”:延伸生态的学理基础 | 第74-79页 |
第二节 “人的自然化”与生态人文研究 | 第79-93页 |
一、生态研究从科学到人文 | 第80-84页 |
二、“人的自然化”与生态整体结论 | 第84-91页 |
三、“生态整体观”与主动“自然化”的必然 | 第91-93页 |
第三节 追求生态新层次上的“自然人化” | 第93-101页 |
一、生态整体与“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 | 第94-95页 |
二、如何自然化—人与自然的互动 | 第95-98页 |
三、“人的自然化”与生态整体自由 | 第98-101页 |
第三章 “人的自然化”由生态实践到生态审美 | 第101-133页 |
第一节 实践的构成与“人的自然化”向度 | 第101-109页 |
一、“人的自然化”与实践的构成 | 第102-107页 |
二、生态维度与“自然化”活态整体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生态维度中“自然化”的物质层面 | 第109-117页 |
一、劳动(物质生产)—人类沟通自然万物的起点 | 第109-110页 |
二、生存的自然他者基础 | 第110-111页 |
三、“人的自然化”与生态之物质层面的自由 | 第111-117页 |
第三节、生态维度中的“自然化”的意识层面 | 第117-125页 |
一、意识与“人的自然化” | 第118-121页 |
二、他者目的与生态道德—人类沟通万物的精神(理性)基点 | 第121-122页 |
三、“人的自然化”与生态之理性层面的自由 | 第122-125页 |
第四节 生态维度中“自然化”的审美层面 | 第125-133页 |
一、“人的自然化”与实践之完善的理想标准(自由) | 第125-127页 |
二、生态维度中的自由意识—人类沟通万物的审美基点 | 第127-128页 |
三、“人的自然化”与生态情感 | 第128-133页 |
第四章 “人的自然化”之生态审美意义的拓展 | 第133-159页 |
第一节 生态整体观的审美内化与外化 | 第133-149页 |
一、“人的自然化”与生态审美主体 | 第133-141页 |
二、“自然化”与生态审美客体 | 第141-145页 |
三、“自然化”与生态美—主客体的自由共生 | 第145-149页 |
第二节 “人的自然化”与生态美理想 | 第149-152页 |
一、追求合于规律的实现 | 第149-150页 |
二、追求合于目的的实现 | 第150页 |
三、追求主客体暗合规律与目的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实现最高的生态之美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生态维度的“自然化”与生态文艺 | 第152-159页 |
一、文艺的“自然化”历程 | 第152-154页 |
二、文艺对“人的生态化”的审美促进 | 第154-156页 |
三、文艺与“人的生态化”审美目标 | 第156-159页 |
第五章 “人的自然化”与生态环境美建构 | 第159-187页 |
第一节 “人的自然化”作为生态美调节的中心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主客体生态审美实践 | 第161-175页 |
一、创造“自然化”的主体—生态美育 | 第161-167页 |
二、创造“自然化”的客体—自然生态环境美的恢复与提升 | 第167-171页 |
三、生态美场的统合形成 | 第171-175页 |
第三节、生态整体美化:共同的“自然化” | 第175-187页 |
一、“人的自然化”与生态整体自由 | 第176-177页 |
二、生态整体审美化与共同的“自然化” | 第177-182页 |
三、“属自然的人”—审美化的生态整体中审美者的理想境界 | 第182-187页 |
结语 | 第187-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0页 |
后记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