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5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VR1~+-HEK293细胞模型的构建和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15-17页 |
1.1 环境医学悬案——Nielsen假说 | 第15-16页 |
1.2 类香草素受体(辣椒素受体) | 第16-17页 |
1.3 VR1~+细胞模型构建的意义 | 第17页 |
2.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电压钳实验 | 第17-19页 |
2.1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8页 |
2.3 用分子药理学实验手段解决环境医学问题 | 第18-19页 |
3.非致炎浓度的福尔马林激活小鼠皮肤类香草素受体 | 第19-20页 |
3.1 理想的疼痛学动物模型——小鼠福尔马林痛觉模型 | 第19页 |
3.2 类香草素受体(VR1)在痛觉传导中的重要作用 | 第19-20页 |
4.获得性过敏体质: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20-23页 |
4.1 传统的过敏性哮喘发病机理学说 | 第20-21页 |
4.2 一个重要的环境医学基础理论问题 | 第21页 |
4.3 一种可以依靠的模型化合物——甲醛 | 第21-22页 |
4.4 过敏体质激发原与获得性过敏体质假说 | 第22页 |
4.5 第二套VR1信号传递系统 | 第22页 |
4.6 非过敏原性空气污染物诱发哮喘的分子机理 | 第22-23页 |
5.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新的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23-26页 |
5.1 甲醛激活GSNOR并影响气道中NO与GSNO的平衡和哮喘发生 | 第23-24页 |
5.2 GSNOR调控的NO与GSNO的平衡 | 第24页 |
5.3 我们的假说 | 第24-26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1.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1.1 BLAB/c小鼠和KM小鼠 | 第26页 |
1.2 DH5a大肠杆菌 | 第26页 |
1.3 人胚肾细胞系HEK293细胞 | 第26页 |
1.4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 第26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6 主要溶液 | 第26-27页 |
1.7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2.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1 VR1~+-HEK293细胞模型的构建和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28-29页 |
2.2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电压钳实验 | 第29-30页 |
2.3 非致炎浓度福尔马林激活小鼠皮肤类香草素受体实验 | 第30-31页 |
2.4 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小鼠肺泡灌洗液IL-4和血清总IgE的检测 | 第31页 |
2.5 RT-PCR法检测气态甲醛调节小鼠肺组织GSNOR的转录水平 | 第31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32-47页 |
1.VR1~+-HEK293细胞模型的构建和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32-36页 |
1.1 VR1-pcDNA3质粒转化、扩增、酶切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1.2 不同浓度CAP对正常HEK293细胞存活的影响 | 第33-34页 |
1.3 CAP致VR1表达细胞死亡实验 | 第34-35页 |
1.4 FA致VR1表达细胞死亡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2.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电压钳实验 | 第36-39页 |
2.1 卵母细胞标本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源性ATP激活电流 | 第37-39页 |
3.非致炎浓度的福尔马林激活小鼠皮肤类香草素受体 | 第39-42页 |
3.1 不同浓度福尔马林致小鼠疼痛反应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3.2 不同浓度辣椒素(CAP)致小鼠疼痛反应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3.3 CPZ抗CAP致痛作用的实验结果 | 第41页 |
3.4 CPZ抗FM致痛作用的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4.获得性过敏体质: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42-45页 |
4.1 气态甲醛染毒浓度的测定结果 | 第43页 |
4.2 小鼠肺泡灌洗液IL-4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4.3 小鼠血清总IgE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5.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新的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45-47页 |
5.1 RT-PCR法检测气态甲醛调节GSNOR的转录水平(预实验) | 第45-46页 |
5.2 小鼠肺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水平的检测 | 第46页 |
5.3 小鼠肺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检测 | 第46-47页 |
四.讨论 | 第47-55页 |
1. VR1~+-HEK293细胞模型的构建和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47-48页 |
1.1 CAP致VR1表达细胞死亡的特性 | 第47页 |
1.2 检测VR1表达的新方案 | 第47-48页 |
1.3 对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48页 |
1.4 与电压钳实验的印证 | 第48页 |
2.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电压钳实验 | 第48-50页 |
2.1 电压钳实验的意义 | 第48-49页 |
2.2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源性ATP激活电流实验 | 第49页 |
2.3 下一步实验计划 | 第49-50页 |
3.非致炎浓度福尔马林激活小鼠皮肤类香草素受体 | 第50-52页 |
3.1 福尔马林的最适致痛剂量 | 第50页 |
3.2 伤害性感受器拮抗剂的有效浓度 | 第50页 |
3.3 福尔马林所致疼痛的外周传导机制 | 第50-51页 |
3.4 Nielsen假说的验证 | 第51页 |
3.5 甲醛与VR1 | 第51页 |
3.6 不同浓度福尔马林的致痛机理 | 第51-52页 |
4.获得性过敏体质: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52-53页 |
4.1 第二套类香草素受体信号传递系统 | 第52-53页 |
4.2 甲醛诱导型哮喘发病机理的探讨 | 第53页 |
5.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甲醛诱导型哮喘一种新的可能的发病机理 | 第53-55页 |
5.1 气道中的NO和GSNO对气道的联合调节作用 | 第53-54页 |
5.2 有益的理论探索 | 第54-55页 |
五.结论 | 第55-56页 |
六.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82页 |
硕士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 第60-64页 |
分子生物学和电压钳实验操作 | 第64-77页 |
标准气态甲醛动态染毒装置 | 第77-79页 |
声学传感器法小鼠哮喘模型体征监测装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