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8页 |
第一节 余光中研究综述 | 第7-13页 |
第二节 从感性到知性的流变和融合 | 第13-18页 |
第一章 余光中诗歌知性和感性统一的历程 | 第18-40页 |
第一节 实验期: 从新月浪漫派到现代主义(1949-1962) | 第18-26页 |
第二节 成熟期:从新古典主义到回归民族传统文化(1962-1981) | 第26-35页 |
第三节 深化期:兼容并蓄的写实主义(1981—) | 第35-40页 |
第二章 余光中诗歌感性和知性统一的方式及形成原因 | 第40-50页 |
第一节 余光中诗歌感知交融的多样化方式 | 第41-45页 |
第二节 余光中诗歌感知交融的多元因素 | 第45-50页 |
第三章 感性篇:情采并茂的感性表现 | 第50-62页 |
第一节 生命的伤痛——乡愁美 | 第50-53页 |
第二节 鲜明独特的意象美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律中求变,变中寓常”的语言美 | 第57-62页 |
第四章 知性篇:深宏广博的知性表现 | 第62-80页 |
第一节 余光中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及艺术表现 | 第62-71页 |
第二节 余光中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及艺术表现 | 第71-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4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