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30页 |
·绪论 | 第9页 |
·光催化氧化的原理及其特点 | 第9-15页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的原理 | 第9-14页 |
·二氧化钛光催化特性 | 第14-15页 |
·光催化氧化反应技术的特点 | 第15页 |
·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催化剂 | 第15-16页 |
·水质因素 | 第16-17页 |
·光源 | 第17页 |
·多相光催化氧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20页 |
·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 | 第20-22页 |
·光催化氧化法在废水污染物处理中的研究 | 第22-2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5-28页 |
·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25-26页 |
·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30-36页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30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0-31页 |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光催化剂评价试验装置: | 第31页 |
·废水处理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6页 |
·光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光催化剂评价试验方法: | 第33页 |
·废水处理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6-51页 |
·溶胶—凝胶法二氧化钛薄膜光催化剂的表观状态 | 第36-40页 |
·普通玻璃片载体二氧化钛薄膜催化剂 | 第36页 |
·玻璃螺旋圈载体二氧化钛薄膜催化剂 | 第36-40页 |
·催化剂表观的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浸渍时间 | 第40页 |
·提拉速度 | 第40页 |
·自然晾干时间 | 第40页 |
·烘干温度 | 第40-41页 |
·温度、湿度 | 第41页 |
·催化剂的评价与表征 | 第41-49页 |
·TIO_2薄膜光催化剂的形貌表征 | 第41-42页 |
·镀膜层数对TIO_2的负载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镀膜层数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TIO_2薄膜光催化剂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49页 |
·TIO_2薄膜光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固定式填充复合床光催化反应器降解亚甲基蓝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其动力学模式的建立 | 第51-63页 |
·固定式填充复合床光催化反应器降解亚甲基蓝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1-57页 |
·负载型光催化剂载体的设置方式对降解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溶液初始浓度对降解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2-56页 |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光源光强的影响 | 第57页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7-62页 |
·光催化反应器动力学模型的假设 | 第57-58页 |
·光催化反应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页 |
·反应区内有效反应容积的确定 | 第58-60页 |
·动力学模式的试验验证 | 第60-61页 |
·反应器的效率分析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难降解有机工业实际废水预处理的试验研究 | 第63-69页 |
·印染废水 | 第63-65页 |
·制药废水 | 第65-66页 |
·造纸废水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