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美学论文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的士人精神

内容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8页
导论第8-16页
 一 学术史研究综述第8-12页
 二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12-14页
 三 研究方法第14页
 四 创新与不足第14-16页
第一章石涛思想中士的气质探究第16-39页
 第一节 士人精神的特征第16-21页
  一 士阶层的形成第16-18页
  二 士人精神的特征第18-21页
 第二节 宋明以后士人精神的演变第21-28页
  一 “三教合一”——儒、道、佛之间的吸收与融合第21-24页
  二 士商融合的基本倾向第24-28页
 第三节 石涛思想中的士人特质第28-39页
  一 石涛思想中的儒、释、道交融第29-31页
  二 士人群体的二重人格与石涛心理的复杂特征第31-34页
  三 “闲写青山卖”——石涛绘画的晚期商业走向第34-39页
第二章 石涛文人西中的士人精神第39-67页
 第一节 文人西与士人的关系第39-48页
  一 士人与文人画的历史渊源第39-43页
  二 与士人相关的几个概念第43-48页
 第二节 文人画传统回溯第48-53页
  一 宋代文人画传统第48-50页
  二 元代文人画流变第50-51页
  三 明清文人画的新气象第51-53页
 第三节 石涛绘画中的文人画特征第53-67页
  一 “以文入画,以画证道”——诗书画印多种艺术的综合表现第53-62页
  二 简淡天真和奇崛豪放两种风格的并置第62-67页
第三章 士人精神在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确立第67-103页
 第一节 石涛对新儒学思想的继承第67-77页
  一 “一画开天”——宇宙图式的基本生成第70-73页
  二 “画以气盛之”——“气”与画的关系第73-75页
  三 “画从心者也”——艺术主体与绘画创作的融合第75-77页
 第二节 “道”与“一画”——石涛在一画论中对“道”的观念拓展第77-89页
  一 “道”的涵义变迁第77-79页
  二 “一画”与“道”的关系第79-82页
  三 石涛在“一画”中赋予的士人精神第82-84页
  四 “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与其他范畴的关系第84-89页
 第三节 石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89-94页
  一 石涛入世思想的渊源第89-92页
  二 “欲向皇家论赏心”——石涛的积极进取精神第92-94页
 第四节 “我自用我法”——石涛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第94-103页
  一 “些许古人脚汗气”——明末清初画坛现状第94-97页
  二 “心期万物中,黄山无不有”——石涛对“四王”自然观的改造和发挥第97-99页
  三 “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和“法”与“化”的辨证关系第99-103页
第四章 石涛士人精神在画坛的延续第103-130页
 第一节 石涛精神对清代画论的影响第103-108页
  一 “自我作古,不拘家数”——对追摹古法的超越第103-104页
  二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文学修养对创作的影响第104-106页
  三 “修养心性,理正气清”——“气”的概念在画论中的变迁第106-108页
 第二节 石涛与扬州八怪第108-122页
  一 润格——文人画的商业化走向第109-113页
  二 纪律——“扬州八怪”对画道的灵活运用第113-115页
  三 三绝——画者个人修养的确立第115-117页
  四 题材——花鸟的比兴意义第117-119页
  五 笔墨——文人画技法的扩展第119-120页
  六 书画——书法与绘画的紧密结合第120-122页
 第三节 “两千余载只斯僧”——石涛对近代画人的影响第122-130页
  一 “画非所见,形似未真”——石涛与齐白石第122-124页
  二 “艺通乎道”——石涛与潘天寿第124-126页
  三 “笔墨华滋”——石涛与黄宾虹第126-127页
  四 “画有我在”——石涛与傅抱石第127-130页
第五章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中士人精神的现代意义第130-151页
 第一节 “我自用我法”——对传统的正确态度第130-135页
 第二节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的概念变化第135-138页
 第三节 “笔墨等于零”——中国画材料技法发展的可能趋势第138-140页
 第四节 画道与尊受——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对画者的当代意义第140-144页
 第五节 放任蹁缱——纵横奇崛风格的延续第144-146页
 第六节 商海沉浮——绘画的商业运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第146-151页
余论第151-156页
参考书目第156-160页
参考论文第160-162页
附录一:《苦瓜和尚画语录》第162-168页
附录二:《画谱》第168-174页
后记第174-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室温交联核/壳结构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Code Warrior集成开发环境的调试器原理及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