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研究及加固处理
| 第1章 引言 | 第1-13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0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8-10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 第2章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13-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13-14页 |
| ·地层岩性 | 第14-15页 |
| ·地质构造 | 第15-19页 |
| ·岩体风化及卸荷特征 | 第19-21页 |
|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2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 第3章 边坡岩体分级研究 | 第23-34页 |
| ·边坡岩体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23-26页 |
| ·结构面分级 | 第23-24页 |
| ·结构面连通率分析 | 第24-26页 |
| ·软弱夹层抗剪强度分析 | 第26-30页 |
| ·因子介绍 | 第26-27页 |
| ·夹泥抗剪强度与塑限、干密度和含水量的关系 | 第27-28页 |
| ·验算及工程实例 | 第28-30页 |
|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 第30-34页 |
| ·边坡岩体野外定性分级 | 第30页 |
|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的CSMR法 | 第30-32页 |
|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成果 | 第32-34页 |
| 第4章 自然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34-49页 |
| ·景峰桥进水口边坡分区 | 第34-37页 |
| ·各区段特征 | 第34-35页 |
| ·进水口边坡稳定性地质分析 | 第35-37页 |
| ·边坡变形破坏现象及机制研究 | 第37-39页 |
| ·边坡典型变形现象 | 第37-38页 |
| ·边坡典型变形破坏模式 | 第38-39页 |
|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39-49页 |
| 第5章 工程边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 | 第49-67页 |
| ·工程边坡坡比 | 第49-50页 |
| ·地质分析与判断 | 第50-53页 |
| ·工程边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 第53-55页 |
| ·工程边坡有限元分析 | 第55-62页 |
| ·计算模型 | 第55-56页 |
| ·计算方案 | 第56-57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 ·边坡岩体加固措施 | 第62-67页 |
| ·边坡加固目标与原则 | 第62-63页 |
| ·工程边坡支护方案比选 | 第63-64页 |
| ·不安全滑面组合的边坡加固分析计算 | 第64页 |
| ·边坡支护处理设计 | 第64-67页 |
| 第6章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与防治 | 第67-79页 |
| ·危岩发育特征 | 第67-74页 |
| ·三位激光扫描工作原理 | 第67页 |
| ·危岩分布特征 | 第67-73页 |
| ·危岩失稳模式 | 第73页 |
| ·失稳危岩运动特征 | 第73-74页 |
| ·危岩体危害性分析与处理思路 | 第74-75页 |
| ·危岩体加固处理 | 第75-79页 |
| ·1区处理措施 | 第75-76页 |
| ·2区处理措施 | 第76-77页 |
| ·3区处理措施 | 第77-79页 |
|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附图(景风桥工程地质平面图)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