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页 |
| 1 移动IPv6背景 | 第6-8页 |
| ·移动IPv6的研究内容 | 第7页 |
| ·移动IPv6的特点 | 第7-8页 |
| 2 移动IPv6协议介绍 | 第8-18页 |
| ·协议概述 | 第8-9页 |
| ·常用的术语 | 第9-11页 |
| ·移动IPv6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 ·协议的具体操作过程 | 第12-14页 |
| ·移动节点获取转交地址和家乡注册 | 第13页 |
| ·移动节点与通信对端的通信 | 第13页 |
| ·移动透明性和入境过滤 | 第13-14页 |
| ·动态家乡代理地址发现 | 第14页 |
| ·移动IPv6对基本IPv6协议的修改 | 第14-15页 |
| ·新的移动报头 | 第14页 |
| ·新的目的地选项 | 第14页 |
| ·新的ICMP消息 | 第14-15页 |
| ·新定义的数据结构 | 第15页 |
| ·移动IPv6对各个功能节点的要求 | 第15-16页 |
| ·对所有移动IPv6节点 | 第15-16页 |
| ·对移动IPv6移动节点的要求 | 第16页 |
| ·移动IPv6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3 移动IPv6关键技术分析 | 第18-25页 |
| ·移动IPv6关键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 ·移动IPv6的切换问题 | 第19-22页 |
| ·移动IPv6切换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 ·移动IPv6的层次化管理 | 第20-21页 |
| ·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 | 第21-22页 |
| ·移动IPv6的安全问题 | 第22-23页 |
| ·移动IPv6的服务质量体系 | 第23-25页 |
| 4 移动IPv6的层次化管理(HMIPv6) | 第25-36页 |
| ·HMIPv6概述 | 第25-26页 |
| ·HMIPv6基本原理 | 第25-26页 |
| ·HMIPv6协议细节 | 第26-36页 |
| ·层次移动IPv6的切换过程 | 第28-30页 |
| ·层次移动IPv6切换过程的小结 | 第30-31页 |
| ·HMIPv6的扩充 | 第31页 |
| ·MAP发现 | 第31-32页 |
| ·HMIPv6的基本模式 | 第32-33页 |
| ·HMIPv6的扩展模式 | 第33-36页 |
| ·两种模式的比较 | 第36页 |
| 5 移动IPv6快速切换技术(FMIPv6) | 第36-47页 |
| ·背景介绍 | 第36-37页 |
| ·MIPv6快速切换概述 | 第37-41页 |
| ·协议操作 | 第38-40页 |
| ·网络初始化切换的协议操作 | 第40-41页 |
| ·快速切换协议细节 | 第41-44页 |
| ·快速切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 第44-47页 |
| ·切换能力信息交换 | 第44页 |
| ·确定新的CoA(NcoA) | 第44页 |
| ·包的丢失 | 第44页 |
| ·重复地址检测(DAD)的处理 | 第44-45页 |
| ·“乒乓运动”及错误移动 | 第45-46页 |
| ·MIPv6快速切换的同时进行绑定 | 第46-47页 |
| 6 层次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设计 | 第47-56页 |
| ·背景 | 第47-48页 |
| ·F-HMIPv6概述 | 第48-50页 |
| ·相关体系结构 | 第48页 |
| ·F-HMIPv6的数据流 | 第48-50页 |
| ·F-HMIPv6操作 | 第50-53页 |
| ·移动主机触发的切换 | 第51-52页 |
| ·网络触发的切换 | 第52-53页 |
| ·F-HMIPv6消息 | 第53-54页 |
| ·MAP选项中添加了一个新的标志位 | 第53-54页 |
| ·在F-HMIPv6中使用FMIPv6消息 | 第54页 |
| ·F-HMIPv6的改进 | 第54-56页 |
| ·带有双播(Bicasting)的F-HMIPv6 | 第55-56页 |
| ·不带预测的反应式F-HMIPv6 | 第56页 |
| 7 层次移动IPv6快速切换的实现 | 第56-59页 |
| ·概述 | 第56页 |
| ·F-HMIPv6实现环境的搭建 | 第56-57页 |
| ·层次移动IPv6的实现 | 第57-58页 |
| ·扩展移动节点的功能 | 第57-58页 |
| ·MAP的功能是在家乡代理的基础是实现的扩展。 | 第58页 |
| ·扩展接入路由器的功能 | 第58页 |
| ·层次移动IPv6下快速切换的实现 | 第58-59页 |
| ·扩展移动节点的功能 | 第58-59页 |
| ·扩展MAP的功能 | 第59页 |
| ·其他功能节点的实现 | 第59页 |
| 8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