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非物质设计的兴起 | 第12页 |
·城市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 第12页 |
·环境—行为研究的关注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城市公园 | 第13-14页 |
·空间组织 | 第14页 |
·环境行为 | 第14页 |
·行为模式 | 第14-15页 |
·国内外城市公园空间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城市公园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国外城市公园空间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国内城市公园空间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国内外环境—行为层面的公共空间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外环境—行为层面的公共空间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国内环境—行为层面的公共空间研究进展 | 第20页 |
·国内环境—行为层面的城市公园应用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浣花溪公园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动线观察法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微观空间尺度的实证研究 | 第23页 |
·体现环境—行为研究的人本关怀 | 第23页 |
·体现环境—行为研究对功能的提升 | 第23页 |
·推广动线观察法在公园利用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23-24页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第24-2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浣花溪公园概况 | 第24页 |
·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 第24-25页 |
·景观设计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总结浣花溪公园空间组织结构 | 第25页 |
·研究利用者的环境行为特征 | 第25页 |
·探讨一个良好的公园空间组织形式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27-29页 |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27页 |
·实地调查 | 第27页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27页 |
·动线观察法 | 第27-29页 |
·实证研究法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0页 |
·基地环境构成 | 第29-31页 |
·空间位置说明与定位 | 第29-30页 |
·周边土地利用现况 | 第30页 |
·停车设施 | 第30页 |
·建筑物配置说明 | 第30-31页 |
·浣花溪公园空间组织分析 | 第31-39页 |
·公园空间组织结构说明 | 第31-37页 |
·利用者行为空间分析 | 第37-39页 |
·全区观察记录结果整理 | 第39-50页 |
·公园空间区域划分 | 第39-40页 |
·利用者属性调查结果整理 | 第40页 |
·空间行为归类 | 第40-46页 |
·利用者空间行为分析 | 第46-5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0-57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公园环境—行为具有互动的关系 | 第52页 |
·公园环境—行为有"片段—场景—结构"三个层面的空间表现 | 第52-53页 |
·良好的空间环境是利用者行为活动的首要选择 | 第53页 |
·良好的空间环境具有典型的利用者行为模式 | 第53页 |
·建议 | 第53-57页 |
·研究范围的特殊性 | 第53-54页 |
·对本文研究问题的几点思考 | 第54页 |
·对公园空间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