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原创性声明 | 第8页 |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9-26页 |
| ·序言 | 第9页 |
| ·润滑油添加剂 | 第9-12页 |
| ·极压抗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含氯极压抗磨剂 | 第12-13页 |
| ·含硫极压抗磨剂 | 第13页 |
| ·含磷极压抗磨剂 | 第13-14页 |
| ·金属盐类极压抗磨剂 | 第14页 |
| ·含硼化合物极压抗磨剂 | 第14-15页 |
| ·纳米粒子极压抗磨剂 | 第15-16页 |
| ·微纳米固体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自修复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 ·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的起源与特点 | 第24-25页 |
|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 第27页 |
| ·摩擦学性能试验 | 第27页 |
| ·润滑油样的分析 | 第27-28页 |
| ·材料磨损表面的微观分析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GWL-1000 型销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研制 | 第30-36页 |
| ·试验机结构原理 | 第30-31页 |
| ·接触形式与加载方式 | 第31-32页 |
| ·润滑系统 | 第32-33页 |
| ·磨损量的测量 | 第33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3-35页 |
| ·摩擦系数的测定 | 第35页 |
| ·主要技术参数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陶瓷添加剂对钢-钢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36-51页 |
| ·变载荷试验 | 第36-42页 |
| ·试验条件 | 第36-37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 ·变转速试验 | 第42-46页 |
| ·试验条件 | 第42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修复效果验证试验 | 第46-50页 |
| ·试验条件 | 第46-47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陶瓷添加剂对钢/铸铁摩擦副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第51-66页 |
| ·变载荷试验 | 第51-57页 |
| ·试验条件 | 第51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 ·变转速试验 | 第57-62页 |
| ·试验条件 | 第57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2页 |
| ·阶梯式变工况试验 | 第62-65页 |
| ·阶梯加载试验 | 第62-64页 |
| ·阶梯加速试验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铁谱分析 | 第66-76页 |
| ·实验室分析试样的铁谱、光谱分析 | 第66-71页 |
| ·分析油样的获得 | 第66-67页 |
| ·磨损量的变化 | 第67-68页 |
| ·铁谱分析 | 第68-70页 |
| ·光谱分析 | 第70-71页 |
| ·小轿车发动机润滑油的铁谱、光谱分析验证 | 第71-75页 |
| ·铁谱分析 | 第71-74页 |
| ·光谱分析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表面分析及陶瓷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 第76-105页 |
| ·摩擦表面分析 | 第76-99页 |
| ·磨痕表面硬度的测量 | 第77-80页 |
| ·表面粗糙度及三维形貌测定 | 第80-83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83-93页 |
| ·拉曼光谱测试结果 | 第93-95页 |
| ·XRD 分析 | 第95-98页 |
| ·其他表面分析方法的验证 | 第98-99页 |
| ·陶瓷添加剂修复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99-104页 |
| ·本章小节 | 第104-105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0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附录1 试验机数模转换系统程序 | 第116-119页 |
| 个人情况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