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9页 |
1.3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1.3.1 促进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 | 第9-10页 |
1.3.2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4.1 资料收集整理法 | 第10页 |
1.4.2 范例法 | 第10-11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1页 |
1.4.4 系统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IT产品的基本发展方向 | 第12-31页 |
2.1 计算机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 第12-21页 |
2.2 扑朔迷离的芯片技术影响着IT的造型 | 第21-31页 |
2.2.1 现在是用沙子制作芯片 | 第21-22页 |
2.2.2 困难重重的光子计算机 | 第22-23页 |
2.2.3 量子计算机:原子尺寸的超高速计算 | 第23-25页 |
2.2.4 碳纳米管:最有希望的下一代计算机 | 第25-27页 |
2.2.5 前景暗淡的超导计算机 | 第27-28页 |
2.2.6 生物计算机:生命科学与计算科学的结合 | 第28-31页 |
第三章 IT产品造型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31-43页 |
3.1 ID是设计的灵魂 | 第31-33页 |
3.2 IT各大品牌设计之 ID理念 | 第33-40页 |
3.2.1 SONY——“VAIO”彰显个性的系列标志 | 第33-34页 |
3.2.2 华硕 ASUS缔造工艺之美 | 第34-36页 |
3.2.3 BenQ:享受快乐科技 | 第36-37页 |
3.2.4 IBM:成熟内敛的商务品牌 | 第37-38页 |
3.2.5 苹果:为富有创意的人们设计的计算机 | 第38-40页 |
3.3 IT设计的风格与材料趋势 | 第40-43页 |
3.3.1 设计风格 | 第40-41页 |
3.3.2 复古趋势 | 第41页 |
3.3.3 新自然主义 | 第41页 |
3.3.4 塑胶的复苏 | 第41-42页 |
3.3.5 色彩趋势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IT产品造型设计现状与问题 | 第43-53页 |
4.1 我国IT产品设计的差距 | 第43-47页 |
4.1.1 缺乏独特的品牌个性 | 第43-45页 |
4.1.2 缺少设计的制造业虽然“多子”却无缘多福 | 第45-46页 |
4.1.3 本地化人才的全球化 | 第46-47页 |
4.2 中国的IT工业设计的苏醒 | 第47-53页 |
第五章 IT产品设计在需求中成长 | 第53-63页 |
5.1 市场竞争促使设计的成长 | 第53-54页 |
5.2 市场对工业设计的要求 | 第54-55页 |
5.3 工业设计的具体实施阶段 | 第55-57页 |
5.3.1 设计流程 | 第55-56页 |
5.3.2 设计师的自我定位 | 第56-57页 |
5.4 IT设计文化和环境的培育 | 第57-61页 |
5.4.1 对设计领域、内容、方向拓展视野 | 第58-59页 |
5.4.2 设计意识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 第59-60页 |
5.4.3 IT设计将更多表达日常生活多样性和细微含义的形态 | 第60页 |
5.4.4 环境问题要求重视人类、社会、环境的彼此和谐 | 第60-61页 |
5.5 IT设计的成熟需要发展设计教育 | 第61-63页 |
参考书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