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传统风水理论概述 | 第14-25页 |
2.1 风水理论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2.1.1 阴阳 | 第14-15页 |
2.1.2 五行 | 第15页 |
2.1.3 干支生肖 | 第15-16页 |
2.2 风水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16-22页 |
2.2.1 风水理论总的基本原则 | 第16页 |
2.2.2 理论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 第16-17页 |
2.2.3 实践操作原则 | 第17-22页 |
2.2.3.1 依山傍水 | 第17-18页 |
2.2.3.2 观形察势原则 | 第18-19页 |
2.2.3.3 地质检验原则 | 第19-20页 |
2.2.3.4 水质分析原则 | 第20-21页 |
2.2.3.5 坐北朝南原则 | 第21-22页 |
2.3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产生、发展、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过程 | 第22-25页 |
2.3.1 传统风水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哲学 | 第22页 |
2.3.2 传统风水理论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 | 第22页 |
2.3.3 传统风水理论发展、演变、成型的过程 | 第22-25页 |
3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相关现代科学 | 第25-33页 |
3.1 风水与水文地质学 | 第25页 |
3.2 风水与环境景观学 | 第25-26页 |
3.3 风水与生态建筑工程学 | 第26-27页 |
3.4 风水与气象学 | 第27页 |
3.5 风水与磁场方位学 | 第27-28页 |
3.6 风水与人体生命信息学 | 第28-29页 |
3.7 风水与地球物理学 | 第29-30页 |
3.8 风水与美学 | 第30-31页 |
3.9 风水与宇宙星体学 | 第31-33页 |
4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 | 第33-52页 |
4.1 传统风水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第33-41页 |
4.1.1 风水思想与徽派园林 | 第33-36页 |
4.1.1.1 风水思想的理想环境观与徽州园林理想的契合 | 第33-34页 |
4.1.1.2 风水思想丰富了水口地带的空间景观要素促进了水口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 第34-36页 |
4.1.2 风水理论在湖南千年古村落张谷英村的体现 | 第36-38页 |
4.1.1.2.1 以基址背景的主山、少祖山 | 第38页 |
4.1.1.2.2 以河流、小溪、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的视野,隔水相望,恰似一幅波光水影、绚丽多姿的画面 | 第38页 |
4.1.1.2.3 作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景点如楼阁、牌坊、桥梁等,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 | 第38页 |
4.1.3 川南夕佳山民居的风水观与景园艺术 | 第38-41页 |
4.2 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设计要素 | 第41-52页 |
4.2.1 风水与园林地形的选择 | 第41-45页 |
4.2.1.1 园林选址 | 第41-44页 |
4.2.1.2 园林的“立基”与风水 | 第44-45页 |
4.2.2 园林中的组景与风水 | 第45-47页 |
4.2.2.1 借景 | 第45-46页 |
4.2.2.2 对景 | 第46页 |
4.2.2.3 点景 | 第46-47页 |
4.2.3 风水与植物配置与造景 | 第47-49页 |
4.2.4 风水对统造园理论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4.1 意匠 | 第49-50页 |
4.2.4.2 得景随形 | 第50页 |
4.2.4.3 曲折有情 | 第50页 |
4.2.5 风水在古典园林造园实践中的体现 | 第50-52页 |
4.2.5.1 掇山 | 第50-51页 |
4.2.5.2 理水 | 第51-52页 |
5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现代设计所提倡的生态概念比较 | 第52-59页 |
5.1 环境的生态因子评价 | 第55-58页 |
5.1.1 微观评价 | 第55-56页 |
5.1.2 综合评价 | 第56页 |
5.1.3 环境保护 | 第56-58页 |
5.1.3.1 “龙脉”——自然山体保护 | 第56-57页 |
5.1.3.2 “风水林”、“封禁林”——植被保护 | 第57-58页 |
5.2 本土化的务实性 | 第58页 |
5.3 前瞻性 | 第58-59页 |
6 风水理论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59-63页 |
6.1 有形的影响 | 第59-60页 |
6.1.1 促进了对人文景观环境的保护 | 第59-60页 |
6.1.2 促进了对不利景观环境的改造 | 第60页 |
6.1.3 平衡了人文景观的分布 | 第60页 |
6.2 无形的影响 | 第60-61页 |
6.3 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的指导意义 | 第61-63页 |
6.3.1 理性思维——逻辑 | 第61-62页 |
6.3.2 感性思维——情感 | 第62页 |
6.3.3 形象思维——形式 | 第62-63页 |
7 传统风水理论的局限性和应用到园林景观以及规划设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63-65页 |
7.1 局限性及其原因 | 第63-64页 |
7.1.1 理论阐述中联系的脱节 | 第63页 |
7.1.2 人为的因素 | 第63-64页 |
7.2 风水理论应用在设计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64-65页 |
7.2.1 尊重理解风水与“宣扬”迷信的区分 | 第64页 |
7.2.2 与风水理论的思想体系相比,风水的技术体系显得苍白无力,应该用现代技术加以弥补 | 第64-65页 |
8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8.1 结论 | 第65-66页 |
8.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