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粘性泥沙输运数值模拟--以长江口为例
| 前言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图列表 | 第11-12页 |
| 表列表 | 第12-13页 |
| 符号表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泥沙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进展 | 第15-24页 |
| ·学派 | 第16页 |
| ·河口挟沙力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推移质输沙率研究的进展 | 第18-20页 |
| ·粘性沙研究的发展 | 第20-23页 |
| ·近底床泥沙交换研究 | 第23-24页 |
| ·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 ·数值方法的综述 | 第24-26页 |
| ·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 ·泥沙数学模型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31-34页 |
| ·长江口泥沙特性及输运规律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粘性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7-75页 |
| ·河床概念模型 | 第37-41页 |
| ·基本假定 | 第38-39页 |
| ·数学模型实现 | 第39-41页 |
| ·固结模型 | 第41-46页 |
| ·固结量的计算 | 第42-43页 |
| ·固结对临界切应力的影响 | 第43-46页 |
| ·固结对恢复饱和系数的影响 | 第46页 |
| ·絮凝在数学模型中的实现 | 第46-55页 |
| ·絮凝临界粒径及粒径的影响 | 第47-49页 |
| ·盐度对絮凝的影响 | 第49页 |
| ·泥沙含量对絮凝沉降速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流速对絮凝的影响 | 第50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絮凝对沉速的影响 | 第51-55页 |
| ·絮凝在数值模拟中的计算过程 | 第55页 |
| ·挟沙能力公式的率定 | 第55-63页 |
| ·絮凝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 第56页 |
| ·波浪掀沙对挟沙能力的贡献 | 第56-58页 |
| ·潮流挟沙能力的贡献 | 第58-60页 |
| ·分组挟沙力计算 | 第60-63页 |
| ·推移质输沙率的计算 | 第63-69页 |
| ·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 | 第63-66页 |
| ·长江口推移质输沙率计算 | 第66-69页 |
| ·结论 | 第69页 |
| ·有限元方法的内存和效率探讨 | 第69-73页 |
| ·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的压缩存储 | 第70-71页 |
| ·预条件双共轭梯度法 | 第71-72页 |
| ·高效性验证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三章 平面二维泥沙输运数值模拟 | 第75-105页 |
| ·河口泥沙输运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框架的构建 | 第75-76页 |
| ·基本方程及其数值方法概述 | 第76-79页 |
| ·基本方程 | 第76-78页 |
| ·数值方法概述 | 第78-79页 |
| ·平面二维浅水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79-83页 |
| ·动量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79-83页 |
| ·连续方程的求解 | 第83页 |
| ·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的数值方法 | 第83-85页 |
| ·平面二维悬沙输运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83-85页 |
| ·河床变形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85页 |
| ·恢复饱和系数的探讨 | 第85-88页 |
| ·一些技术问题 | 第88-94页 |
| ·动边界的处理 | 第88-90页 |
| ·水平涡粘性系数的选取 | 第90-94页 |
| ·糙率的取值问题 | 第94页 |
| ·算例 | 第94-103页 |
| ·丁坝坝头冲刷模拟 | 第94-98页 |
| ·长江河口平面二维粘性泥沙数值模拟 | 第98-10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四章 三维水沙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5-129页 |
| ·河口粘性泥沙输运三维数值模拟的框架 | 第105-106页 |
| ·基本方程 | 第106-110页 |
| ·水流基本方程 | 第106-107页 |
| ·泥沙、盐度输运方程 | 第107-108页 |
| ·河床变形方程 | 第108-109页 |
| ·边界条件 | 第109-110页 |
| ·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的数值方法 | 第110-114页 |
| ·三维浅水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110-113页 |
| ·泥沙、盐度输运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113页 |
| ·河床变形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113-114页 |
| ·涡粘性系数的选取 | 第114-119页 |
| ·垂向紊动粘性系数的垂线平均值的确定 | 第114-116页 |
| ·有效性验证算例 | 第116-118页 |
| ·垂线平均紊动粘性系数选取经验公式的意义 | 第118-119页 |
| ·三维悬沙数学模型的一些技术问题 | 第119-123页 |
| ·冲刷系数M_e的选取 | 第119-120页 |
| ·淤积系数M_d的选取 | 第120-121页 |
| ·底部切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121-123页 |
| ·摩阻流速的计算 | 第123页 |
| ·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算例 | 第123-128页 |
| ·含沙量垂向分布的验证 | 第123-124页 |
| ·长江口的三维泥沙数学模型 | 第124-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 ·主要结论和创新 | 第129-131页 |
| ·不足之处与未来需要加强的工作 | 第131-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 附录A 三角形线性单元的性质 | 第145-147页 |
| 附录B 二维浅水方程扩散波动过程离散的推导 | 第147-151页 |
| 附录C 二维悬沙输运方程扩散过程离散的推导 | 第151-153页 |
| 附录D 垂向对流扩散方程离散的推导 | 第153-157页 |
| 附图 | 第157-186页 |
| 致谢 | 第186-187页 |
| 论文发表及录用情况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