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选题思路 | 第18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 | 第18-20页 |
一、对风险认识不足,忽视风险控制 | 第18-19页 |
二、资本金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 第19页 |
三、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19页 |
四、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 第19页 |
五、公司治理薄弱以及“内部人控制”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结论 | 第20-22页 |
第六节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24-37页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24-28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5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5-28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第28-34页 |
一、企业理论 | 第28-29页 |
二、产权理论 | 第29-30页 |
三、信息经济学理论 | 第30-31页 |
四、监管经济学理论 | 第31-32页 |
五、代理理论 | 第32页 |
六、博弈理论 | 第32-33页 |
七、所有权结构理论 | 第33页 |
八、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风险的经济学分析 | 第34-37页 |
一、外生性风险 | 第34-35页 |
二、内生性风险 | 第35-36页 |
三、风险的处理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概述 | 第37-53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 第37-42页 |
一、证券公司风险是一种特殊的金融风险 | 第37-38页 |
社会性 | 第37页 |
扩张性 | 第37页 |
周期性 | 第37-38页 |
可控性 | 第38页 |
二、证券公司风险的类型 | 第38-42页 |
经营风险 | 第38-39页 |
行业风险 | 第39-40页 |
作业风险 | 第40页 |
国家风险 | 第40页 |
法律法规风险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 第42-43页 |
一、独立性与一致性原则 | 第42页 |
二、相互制约原则 | 第42页 |
三、限额管理原则 | 第42页 |
四、集中管理与重点管理原则 | 第42页 |
五、定量与定性分析原则 | 第42-43页 |
第三节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设计 | 第43-44页 |
一、董事会 | 第43页 |
二、风险控制委员会 | 第43页 |
三、风险管理部 | 第43-44页 |
四、风险管理小组 | 第44页 |
第四节 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第44-51页 |
一、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情况 | 第44-47页 |
先进、成熟、各具特色的风险管理理念 | 第44-45页 |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 第45-46页 |
先进的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 第46-47页 |
二、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第47-51页 |
国外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最新进展 | 第47-49页 |
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 | 第49-50页 |
美林证券的风险管理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证券公司政策风险管理 | 第53-78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政策性风险概述 | 第53-55页 |
一、政策性风险的界定 | 第53页 |
二、证券公司政策性风险产生的来源和背景 | 第53-55页 |
三、政策性风险对证券公司的影响机制 | 第55页 |
直接影响机制 | 第55页 |
间接影响机制 | 第55页 |
第二节 证券公司政策性风险的具体表现及潜在的问题 | 第55-63页 |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转变导致的较大不确定性 | 第55-57页 |
二、市场体系结构变迁引起的政策性风险 | 第57-58页 |
三、业务范围的变动给证券公司带来的风险 | 第58-59页 |
四、监管体制的变革带来的政策性风险 | 第59-60页 |
五、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变更令证券公司遭受的风险 | 第60页 |
六、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所带来的政策风险 | 第60-62页 |
七、货币政策变动带来的政策性风险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政策事件对股市周期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63-68页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第63-64页 |
二、政策顶、政策底对股市周期的影响的基本描述 | 第64-66页 |
三、初步分析 | 第66-67页 |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分析 | 第67-68页 |
第四节 政策事件对证券市场风险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68-78页 |
一、GARCH模型的简介 | 第69页 |
二、VaR计量方法 | 第69-70页 |
三、数据分析和阶段划分 | 第70页 |
四、模型检验结果 | 第70-73页 |
GARCH模型的设立及检验 | 第70-71页 |
GARCH模型的检验结果 | 第71-72页 |
基于GARCH(1,1)模型计算的VaR及条件方差δ~2的基本统计特征 | 第72-73页 |
五、政策事件对股市收益影响的风险测量(VaR)结果 | 第73-76页 |
六、VaR与收益率的对应关系及其分析 | 第76页 |
七、结论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 | 第78-98页 |
第一节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 第78-84页 |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范畴 | 第78-79页 |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经济关系 | 第78页 |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关 | 第78页 |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制度安排 | 第78-79页 |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力制衡机制 | 第79页 |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基于特定产权的经济民主形式 | 第79页 |
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及其比较 | 第79-82页 |
英国模式 | 第79页 |
美国模式 | 第79页 |
日本模式 | 第79-80页 |
德国模式 | 第80页 |
捷克摸式 | 第80页 |
韩国模式 | 第80-82页 |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82-84页 |
股权结构的演变趋势 | 第83页 |
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 | 第83页 |
企业组织结构功能的变迁 | 第83-84页 |
第二节 西方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分析 | 第84-90页 |
一、西方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 | 第84-86页 |
从股权特征来看,美国的投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有两大特征 | 第84-85页 |
从董事会结构和动作机制来看,美国投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三个特征 | 第85-86页 |
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美国投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 | 第86页 |
从激励机制来看,美国投资银行的激励机制具有三大特点 | 第86页 |
二、国外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86-89页 |
三、西方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比较 | 第89-90页 |
股权特征 | 第89页 |
运作机制 | 第89页 |
激励制度 | 第89-90页 |
信息披露制度 | 第90页 |
第三节 中国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特征 | 第90-96页 |
一、中国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 第90-92页 |
二、我国证券公司实证分析 | 第92-94页 |
大鹏证券公司 | 第92-93页 |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 | 第93-94页 |
三、中国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第94-95页 |
股东大会流于形式 | 第94页 |
董事会治理机制虚置 | 第94页 |
外部治理机制缺位 | 第94页 |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94-95页 |
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 第95页 |
四、加入WTO对中国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证券公司资金风险管理 | 第98-123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资金供求分析 | 第98-103页 |
一、证券公司资金的供给 | 第98-99页 |
二、证券公司资金的需求 | 第99-100页 |
证券承销业务资金需求量化分析 | 第99页 |
证券自营业务资金需求的量化分析 | 第99-100页 |
其他业务资金需求的量化分析 | 第100页 |
三、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 第100-103页 |
第二节 国外证券公司主要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分析 | 第103-108页 |
一、国外证券公司主要融资渠道 | 第103-106页 |
二、国外证券公司主要融资模式分析 | 第106-108页 |
美国证券公司的融资制度— 市场化融资模式 | 第106-107页 |
日本和台湾的证券公司融资制度—专业化公司融资模式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现状和融资风险分析 | 第108-115页 |
一、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 | 第108-109页 |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风险实证分析 | 第109-115页 |
我国证券公司违规情况 | 第109-111页 |
证券公司监管中的问题 | 第111-115页 |
第四节 中美证券公司资金营运比较分析 | 第115-121页 |
一、我国证券公司资金配置概述 | 第116页 |
二、美国证券公司资金配置状况 | 第116-117页 |
三、两个具体案例分析 | 第117-118页 |
摩根斯坦利 | 第117页 |
宏源证券的资金配置 | 第117-118页 |
四、比较分析与评价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七章 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管理 | 第123-151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风险分析 | 第123-128页 |
一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风险 | 第123-124页 |
政策法律风险 | 第123页 |
操作风险 | 第123页 |
经营管理风险 | 第123-124页 |
符合性风险 | 第124页 |
信用风险 | 第124页 |
产品开发风险 | 第124页 |
欺诈风险 | 第124页 |
其他风险 | 第124页 |
二、证券经纪业务的风险来源 | 第124-128页 |
来自证券服务机构的风险 | 第125页 |
来自证券公司自身的风险 | 第125-127页 |
来自投资咨询机构的风险 | 第127页 |
来自投资者的风险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证券公司投行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 第128-133页 |
一、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 | 第128-129页 |
二、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29-131页 |
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因素 | 第129-130页 |
证券承销业务的风险种类 | 第130-131页 |
三、兼并收购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131-133页 |
项目决策风险 | 第131页 |
财务风险 | 第131-132页 |
融资风险 | 第132-133页 |
并购交易完成后整合失败的风险 | 第133页 |
第三节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 第133-137页 |
一、证券自营业务的特点与原则 | 第133-134页 |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特点 | 第133页 |
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原则 | 第133-134页 |
二、证券自营业务的风险来源 | 第134-137页 |
投资对象风险 | 第134-135页 |
交易方式风险 | 第135页 |
企业风险 | 第135页 |
市场风险 | 第135页 |
利率风险 | 第135-136页 |
流动性风险 | 第136页 |
决策风险 | 第136-137页 |
管理风险 | 第137页 |
第四节 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及其防范 | 第137-140页 |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分析 | 第137-139页 |
资产管理业务的基本概念 | 第137-138页 |
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 | 第138-139页 |
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来源 | 第139-140页 |
市场风险 | 第140页 |
信用风险 | 第140页 |
道德风险 | 第140页 |
第五节 证券公司经营风险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140-149页 |
一、A HP原理、层次结构及经营项目风险评估的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第141-143页 |
二、风险的模糊评价矩阵判断矩阵的构造及检验 | 第143-144页 |
三、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判别的实证分析 | 第144-147页 |
构造判断矩阵,确定风险因素权重值 | 第144-146页 |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146-147页 |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及建议 | 第147-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八章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对策 | 第151-167页 |
第一节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 第151-158页 |
一、架构风险管理的组织平台 | 第151-153页 |
二、构建以VAR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监控体系 | 第153-154页 |
三、建立各经营业务之间的防火墙(中国墙) | 第154-155页 |
四、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 第155-156页 |
五、全面强化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 第156-157页 |
六、引入“危机管理”理念,积极构建券商风险预警体系 | 第157页 |
七、构建立体、交互式的风险管理框架 | 第157-158页 |
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 | 第158页 |
第二节 具体对策建议 | 第158-167页 |
一、通过增资扩股或上市增大集团公司的资本规模 | 第158-159页 |
二、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政策性风险,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 第159页 |
三、构建对券商的社会监督体系、探寻最佳治理结构 | 第159-160页 |
四、拓宽我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 | 第160-162页 |
证券公司的融资制度应以开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流通渠道为主要目标 | 第160页 |
建立过渡性的专营性证券金融公司 | 第160-161页 |
适当放宽证券公司股权融资条件的限制 | 第161-162页 |
适当放宽证券公司发行中长期债券的限制 | 第162页 |
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适当向大证券公司开放 | 第162页 |
五、切实提高资金来源和运用之间的配置效率和管理水平 | 第162-163页 |
六、规范、理顺业务流程,防范经营管理风险 | 第163-164页 |
七、与境外券商展开全面合作,借鉴他们成功的管理经验 | 第164页 |
八、建立、健全以经营者为主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 第164-166页 |
九、风险监控机制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建立和完善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