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 第一节 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现状 | 第14-17页 |
| 一 农作物秸秆 | 第14-15页 |
| 二 畜禽养殖废弃物 | 第15-16页 |
| 三 农村生活垃圾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29页 |
| 一 堆肥化原理 | 第18页 |
| 二 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 | 第18-22页 |
| 三 固体废弃物中复杂有机物组成及生物降解 | 第22-29页 |
| 第三节 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降解酶类的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 一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 二 环境中微生物与酶的关系 | 第35-36页 |
| 第四节 堆肥腐熟度研究进展 | 第36-41页 |
| 一 物理指标 | 第37页 |
| 二 化学指标 | 第37-39页 |
| 三 生物学指标 | 第39-41页 |
|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立题依据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比较 | 第42-55页 |
| 第一节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物理性质变化 | 第42-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气味、颜色、颗粒度变化 | 第43-44页 |
| ·温度变化 | 第44-45页 |
| ·水分含量变化 | 第45页 |
| ·pH变化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化学性质变化 | 第47-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挥发性固体(VS)变化 | 第48-49页 |
| ·灰分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 ·全碳含量变化 | 第50页 |
| ·全氮含量变化 | 第50-51页 |
| ·NH_4~+-N含量变化 | 第51页 |
| ·NO_3~--N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 ·有机态氮变化 | 第52-53页 |
| ·腐殖酸含量变化 | 第53页 |
| ·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变化 | 第53-54页 |
| 3 讨论 | 第54页 |
| 4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三章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微生物生理群的研究 | 第55-6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 ·堆肥过程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61-63页 |
| ·细菌数量变化 | 第61页 |
| ·放线菌数量变化 | 第61-62页 |
| ·真菌数量变化 | 第62页 |
| ·微生物总数变化 | 第62-63页 |
| ·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生理群数量变化 | 第63-67页 |
| ·好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变化 | 第63-64页 |
| ·嫌气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数量变化 | 第64页 |
| ·自生固氮菌数量变化 | 第64-65页 |
| ·氨化细菌数量变化 | 第65页 |
| ·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化 | 第65-66页 |
| ·亚硝酸氧化细菌数量变化 | 第66-67页 |
| ·反硝化细菌数量变化 | 第67页 |
| 3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生物化学变化特征及其分析 | 第69-86页 |
| 第一节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及分析 | 第69-8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 ·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 第73-74页 |
| ·脲酶活性变化 | 第74-75页 |
| ·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75页 |
| ·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 | 第75-76页 |
| ·纤维素酶活性变化 | 第76页 |
| ·蛋白酶活性变化 | 第76-77页 |
| ·转化酶活性变化 | 第77页 |
|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77-78页 |
| 3 讨论 | 第78-79页 |
| 4 小结 | 第79-80页 |
| 第二节 人工接种堆肥新鲜样品与堆肥风干样品酶活性比较及酶活性与腐殖质之间的关系 | 第80-8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 ·人工接种堆肥鲜样与风干样酶活性比较 | 第80-83页 |
| ·人工接种堆肥鲜样与风干样酶活性变化 | 第80-82页 |
| ·人工接种堆肥风干样品酶活性相比新鲜样品酶活性降低的百分比 | 第82-83页 |
| ·酶活性与腐殖质之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 3 小结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人工接种堆肥腐熟度指标的初步研究 | 第86-99页 |
| 第一节 人工接种堆肥腐熟度物理学指标 | 第86-8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 ·气味、颜色、颗粒度变化 | 第87页 |
| ·温度、水分、pH变化 | 第87-89页 |
| 第二节 人工接种堆肥腐熟度化学指标 | 第89-9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2页 |
| ·全碳、全氮、C/N变化 | 第89-90页 |
| ·NH_4~+-N、NO_3~--N、NH_4~+-N/NO_3~--N变化 | 第90-91页 |
| ·腐殖酸、胡敏酸(HA)、富里酸(FA)、腐殖化系数(HI=HA/FA)变化 | 第91-92页 |
| 3 讨论 | 第92-93页 |
| 第三节 人工接种堆肥腐熟度生物学指标 | 第93-9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 ·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93-94页 |
| ·酶活性及油菜种子发芽指数(GI)变化 | 第94-96页 |
| 3 小结 | 第96页 |
| 本章讨论 | 第96-99页 |
| 第六章 人工接种与自然堆肥微生物菌群分子多态性变化 | 第99-10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06页 |
| ·堆肥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 | 第102-104页 |
| ·堆肥细菌16SrDNA V3区的扩增 | 第104页 |
| ·堆肥细菌16SrDNA V3区片段DGGE分析 | 第104-106页 |
| 3 讨论 | 第106-108页 |
| 全文总结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