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数控自动编程的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数控自动编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8-12页 |
1.2.1 国外数控自动编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1.2.2 国内数控自动编程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1.2.3 目前国内数控自动编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4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数控自动编程与套料系统的系统总体设计 | 第14-22页 |
2.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14-18页 |
2.1.1 几种开发工具的比较 | 第14-17页 |
2.1.2 开发工具与编程环境 | 第17-18页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18页 |
2.3 系统设计思想 | 第18-20页 |
2.3.1 生命周期法 | 第19页 |
2.3.2 快速原形法 | 第19页 |
2.3.3 IDEF方法 | 第19-20页 |
2.4 系统设计过程 | 第20-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算法分析与设计 | 第22-40页 |
3.1 切口半径补偿计算 | 第22-26页 |
3.1.1 直线段切口半径补偿计算 | 第22-23页 |
3.1.2 圆弧段切口半径补偿计算 | 第23-24页 |
3.1.3 转接处的处理方法 | 第24-25页 |
3.1.4 重要转接处的尖角保护 | 第25-26页 |
3.2 非圆曲线的数学处理 | 第26-38页 |
3.2.1 概述 | 第26-27页 |
3.2.2 双圆弧逼近算法 | 第27页 |
3.2.3 双圆弧逼近的传统算法 | 第27-28页 |
3.2.4 改进的双圆弧逼近算法 | 第28-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自动编程功能的实现 | 第40-52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图形实体数据的读取 | 第40-42页 |
4.3 工艺设定 | 第42-44页 |
4.3.1 基本数据的设定 | 第42-43页 |
4.3.2 切割路径的选择 | 第43页 |
4.3.3 切入点的选择 | 第43页 |
4.3.4 引入引出线的设定 | 第43页 |
4.3.5 选择切割型态和补偿方式 | 第43-44页 |
4.4 图形几何实体的排序处理 | 第44-47页 |
4.4.1 排序方法 | 第44-46页 |
4.4.2 封闭轮廓方向的判断 | 第46-47页 |
4.4.3 路径加工顺序的确定 | 第47页 |
4.5 生成 NC代码文件 | 第47-50页 |
4.6 编程举例 | 第50-5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代码校验功能的实现 | 第52-58页 |
5.1 概述 | 第52页 |
5.2 静态校验 | 第52-54页 |
5.3 加工仿真 | 第54页 |
5.4 仿真算法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智能优化套料理论的研究 | 第58-66页 |
6.1 概述 | 第58页 |
6.2 切割套料智能优化算法 | 第58-64页 |
6.2.1 图形变换 | 第59-61页 |
6.2.2 排样算法的总体策略 | 第61-62页 |
6.2.3 矩形下台阶排样算法 | 第62-63页 |
6.2.4 状态搜索法 | 第63页 |
6.2.5 排料算法的实现 | 第63-64页 |
6.3 自动套料流程 | 第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