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温带玉米核心种质与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35页
 1 玉米在农业生产和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第10-12页
 2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及种质改良的紧迫性第12-15页
   ·国外玉米种质资源研究现状第12-13页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第13页
   ·种质基础狭窄的危害第13-14页
   ·种质扩增、改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4-15页
 3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第15-25页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概念第15-16页
   ·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中的作用第16-17页
   ·划分杂种优势群的方法第17-22页
   ·杂种优势模式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22-23页
     ·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研究进展第23-25页
 4 玉米群体改良第25-32页
   ·群体改良的作用第25-26页
   ·国内外玉米群体改良的现状第26-27页
     ·国外玉米群体改良现状第26页
     ·我国玉米群体改良现状第26-27页
     ·群体改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7页
   ·群体改良的方法第27-29页
   ·应用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局限性及分子标记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第29-32页
     ·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局限性第29页
     ·分子标记在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第29-32页
 5 今后研究的方向第32-33页
   ·根据杂种优势模式扩增育种材料的种质基础第32页
   ·研究种质的杂种优势关系第32页
   ·利用地方种质第32-33页
 6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33-35页
第二部分 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国内外27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第35-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供试材料第36页
   ·实验方法第36-40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化和检测第36-39页
     ·PCR扩增第39页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39-40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51页
   ·SSR标记分析第41-43页
   ·遗传相似性分析第43-47页
   ·聚类分析第47-51页
     ·12个标准测验种的遗传关系分析第47-48页
     ·27个供试群体的聚类分析第48-51页
 3 对用SSR标记分析27个供试群体多态性和遗传关系的讨论第51-53页
   ·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的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第51-52页
   ·单株取样与混合抽样第52页
   ·针对混合样本的引物选择问题第52-53页
第三部分 不同环境下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与我国4个标准测验种间的杂种优势关系第53-121页
 1 供试材料第53页
 2 试验方法与设计第53-55页
 3 统计分析方法:第55-56页
   ·方差分析第55页
     ·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估算第55页
   ·杂种优势分析第55页
   ·群体与测验种之间的杂种优势关系分析第55-56页
   ·研究杂种优势模式和分析数据时的环境背景设置第5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56-114页
   ·方差分析结果第56-57页
   ·不同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GCA效应分析第57-74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产量GCA效应第57-59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株高GCA效应第59-61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穗位高GCA效应第61-62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果穗长度GCA效应第62-64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果穗直径GCA效应第64-66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穗行数GCA效应第66-68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行粒数GCA效应第68-70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百粒重GCA效应第70-71页
     ·在三种测验种背景下供试群体的出籽率GCA效应第71-74页
   ·14个CIMMYT群体与我国温带核心种质标准测验种间的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第74-94页
     ·14个CIMMYT群体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GCA效应分析第74-77页
     ·14个CIMMYT群体与4个标准测验种的测交组合的对照优势第77-81页
     ·14个CIMMYT群体与4个测验种的杂种优势反应第81-87页
     ·对14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的综合利用评价第87-94页
   ·13个国内玉米群体与4个标准测验种间的配合力效应与杂种优势关系第94-114页
     ·13个国内玉米群体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GCA效应分析第94-102页
     ·13个国内群体与4个测验种的组合的优势分析第102-105页
     ·13个国内群体与4个测验种的杂种优势反应第105-111页
     ·对13个国内群体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评价第111-114页
 5 讨论:第114-120页
   ·对CIMMYT提供的两对杂种优势模式群体在我国利用的讨论:第114-116页
   ·对四个QPM群体改良利用的讨论:第116页
   ·一些CIMMYT群体的GCA很高但难以利用的讨论:第116-117页
   ·对我国地方种质群体改良和利用的讨论:第117-118页
   ·对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在育种中利用的讨论:第118-119页
   ·对研究群体遗传多样性方法的讨论第119-120页
 6 结论:第120-121页
附录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狄仁杰
下一篇: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