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9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第一章 李攀龙生平经历 | 第19-85页 |
第一节 贫寒出少年 | 第19-25页 |
一 破落的家道 | 第19-21页 |
二 贫寒的家境 | 第21-22页 |
三 对古文辞的爱好 | 第22-25页 |
第二节 京师展露头角:后七子结社及其它 | 第25-41页 |
一 入掌庶狱 公平听谳 | 第26-30页 |
二 勤奋绩学 参与诗社 | 第30-32页 |
三 高唱复古 组建诗社 | 第32-36页 |
四 以诗会友 多方交际 | 第36-37页 |
五 诸子飘散 五子和诗 | 第37-41页 |
第三节 呕心沥血治化:任职顺德、陕西时期 | 第41-54页 |
一 顺德任上的业绩 | 第41-44页 |
二 文学活动与创作 | 第44-51页 |
三 提学陕西 辛勤教化 | 第51-52页 |
四 不居名利 辞官归里 | 第52-54页 |
第四节 精心从事创作:归隐历下时期 | 第54-68页 |
一 绝尘隐居的乡间生活 | 第54-56页 |
二 两三知己的交谊唱和 | 第56-63页 |
三 赋诗作文与刻书选诗 | 第63-68页 |
第五节 老骥伏枥:晚年生涯和身后寥落 | 第68-85页 |
一 元年遭遇变故 犹豫起家赴浙 | 第68-71页 |
二 观察浙江雄心涨 以诗联谊创作丰 | 第71-75页 |
三 按察河南交游广 丁艰回籍忧思丧 | 第75-80页 |
四 身后寥落清名存 是非功过任人论 | 第80-85页 |
第二章 李攀龙作品的刻本、流传及考辨 | 第85-117页 |
第一节 作品的结集及传播 | 第85-96页 |
一 明代李攀龙诗文的结集及流传 | 第85-92页 |
二 清朝李攀龙作品的刊刻及传播 | 第92-93页 |
三 当代对李攀龙作品的整理和出版 | 第93页 |
四 后世托名书籍的辨析 | 第93-96页 |
第二节 《古今诗删》选本及其它 | 第96-101页 |
一 《古今诗删》的编选和刊刻 | 第96-98页 |
二 《诗删》选唐部分和《唐诗选》、《唐诗广选》的关系 | 第98-101页 |
第三节 作品辑佚及考辨 | 第101-108页 |
一 佚诗 | 第101-104页 |
二 佚词 | 第104页 |
三 散佚书牍 | 第104-108页 |
四 散佚碑文 | 第108页 |
第四节 作品系年 | 第108-117页 |
第三章 李攀龙文学思想研究 | 第117-153页 |
第一节 时代、环境和儒道思想的影响 | 第117-126页 |
一 与时代主流思想的顺动和逆动 | 第117-120页 |
二 环境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三 儒道思想的影响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文学观念和文艺理论 | 第126-134页 |
一 关于文学的功能 | 第126-128页 |
二 关于以情为主 | 第128-129页 |
三 理与辞的关系 | 第129-130页 |
四 格调、才情与法 | 第130-133页 |
五 变俗趋雅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文学创作理论 | 第134-137页 |
一 拟议成变和去粗取精 | 第134-136页 |
二 虚静、精思和锤炼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古今诗删》反映出的文学观念 | 第137-153页 |
一 对全书选目的检讨 | 第138-139页 |
二 选目反映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心态 | 第139-141页 |
三 选唐部分的选目及理论意义 | 第141-150页 |
四 评杜、选杜与学杜 | 第150-153页 |
第四章 李攀龙诗歌创作研究 | 第153-192页 |
第一节 诗歌创作概述 | 第153-163页 |
一 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 | 第153-154页 |
二 诗歌内容概说 | 第154-163页 |
第二节 拟古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 第163-174页 |
一 拟古乐府的创作年限 | 第164-165页 |
二 理论指导思想和作品内容分析 | 第165-167页 |
三 对拟古乐府作品的辩证分析 | 第167-174页 |
第三节 古诗和律绝的艺术特色 | 第174-185页 |
一 骨气道劲 情思壮阔 | 第175-177页 |
二 愤激悲凉 委婉深切 | 第177-179页 |
三 声调宛亮 情韵流动 | 第179-181页 |
四 规模法式 点化古人 | 第181-185页 |
第四节 李攀龙的爱国情结及其海防、边塞诗 | 第185-192页 |
一 明代的边患危机和士人的边防意识 | 第185-186页 |
二 独辟诗境的海防诗 | 第186-188页 |
三 具有唐诗风调的边塞诗 | 第188-192页 |
第五章 李攀龙文章创作研究 | 第192-227页 |
第一节 散文复古理念 | 第192-200页 |
一 散文的理想标准 | 第192-198页 |
二 散文的创作观念 | 第198-200页 |
第二节 文章创作概述 | 第200-208页 |
一 创作的基本情况 | 第200-201页 |
二 思想内容及意义 | 第201-208页 |
第三节 散文的审美情志和艺术特色 | 第208-220页 |
一 崇尚“真”的审美特征 | 第208-211页 |
二 散文的艺术特色 | 第211-218页 |
三 存在的弊端 | 第218-220页 |
第四节 后七子与唐宋派的关系 | 第220-227页 |
一 处于同样的历史风雨中 | 第220-221页 |
二 两派关系的简单回顾 | 第221-224页 |
三 思想观念和文学主张的异同 | 第224-225页 |
四 对文学发展的启发作用 | 第225-227页 |
结语 | 第227-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5页 |
附录: | 第235-247页 |
世系简表 | 第235-236页 |
李攀龙简谱 | 第236-247页 |
后记 | 第247-2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著 | 第249-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