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春川软玉矿床研究--成矿作用及成因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韩国玉的定义 | 第10页 |
·韩国软玉的分类 | 第10-12页 |
·软玉矿床的类型 | 第12-13页 |
·矿区介绍及开采情况 | 第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及产状 | 第16-22页 |
·矿区地层分布 | 第16-19页 |
·变质沉积岩类 | 第17-19页 |
·龙头里片麻岩复合体 | 第17-18页 |
·九峰山层群 | 第18-19页 |
·下部角闪岩层 | 第18页 |
·平村里层 | 第18页 |
·辛梨里层 | 第18-19页 |
·上部角闪岩层 | 第19页 |
·甘井里层 | 第19页 |
·贯入岩类 | 第19页 |
·花岗片麻岩 | 第19页 |
·花岗岩类 | 第19页 |
·韩国软玉矿体产出特征 | 第19-22页 |
·软玉矿体分布 | 第19-20页 |
·软玉赋存状态 | 第20-22页 |
第3章 研究样品描述 | 第22-24页 |
·样品来源 | 第22页 |
·样品描述 | 第22-24页 |
第4章 宝石学特征 | 第24-25页 |
·光学性质 | 第24页 |
·力学性质 | 第24-25页 |
第5章 矿物学特征 | 第25-43页 |
·矿物组成 | 第25-34页 |
·主要矿物成分 | 第25-29页 |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 第25页 |
·化学组成 | 第25-29页 |
·次要矿物成分 | 第29-31页 |
·透辉石 | 第29页 |
·碳酸盐矿物 | 第29-30页 |
·蛇纹石 | 第30页 |
·斜绿泥石 | 第30-31页 |
·磷灰石 | 第31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4页 |
·显微结构、构造特征 | 第34-43页 |
·变晶结构 | 第35-40页 |
·毛毡状显微变晶结构 (显微隐晶质结构) | 第35页 |
·显微纤维状变晶结构 (显微细晶质结构) | 第35-36页 |
·纤维束状结构 | 第36-37页 |
·纤维放射状结构 | 第37页 |
·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 | 第37-38页 |
·复合结构 | 第38-39页 |
·显微纤维-隐晶变晶结构 | 第38页 |
·显微叶片-隐晶变晶结构 | 第38-39页 |
·显微纤维-叶片变晶结构 | 第39页 |
·斑状变晶结构(变斑状结构) | 第39-40页 |
·交代假象结构 | 第40-42页 |
·次生充填结构 | 第42页 |
·碎裂结构 | 第42-43页 |
第6章 矿化分带特征 | 第43-62页 |
·矿化分带分析 | 第43-53页 |
·白云质大理岩带 | 第44-45页 |
·碳酸-硅酸盐带 | 第45-51页 |
·粗粒质碳酸-硅酸盐带 | 第45-47页 |
·细粒质碳酸-硅酸盐带 | 第47-50页 |
·碳酸-硅酸盐带与软玉带之间的反应带 | 第50-51页 |
·软玉带 | 第51-53页 |
·成矿作用及成因 | 第53-62页 |
·矿化阶段及矿物生成期次 | 第53-58页 |
·矿物共生关系 | 第58-61页 |
·成因和成矿条件 | 第61-62页 |
第7章 跟不同产地软玉对比 | 第62-67页 |
·品种分类对比 | 第62-63页 |
·成矿地质背景对比 | 第63页 |
·宝石学性质对比 | 第63-64页 |
·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对比 | 第64-65页 |
·结构构造特征对比 | 第65-67页 |
第8章 开发利用及市场现状 | 第67-70页 |
·开发利用 | 第67-69页 |
·韩国玉石市场现状与展望 | 第69-70页 |
第9章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