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气功习练者的人格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2-29页 |
综述一 禅修气功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1 禅定 | 第12-14页 |
·禅定的定义与渊源 | 第12-13页 |
·禅定的修持方式 | 第13-14页 |
2 禅定与气功 | 第14-15页 |
·禅定属于气功 | 第14页 |
·禅定与气功的目的不同 | 第14-15页 |
3 禅定与心理学 | 第15-17页 |
·禅定与心理学的关系 | 第15-16页 |
·在心理学领域中对禅定的研究 | 第16-17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17-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1页 |
综述二 艾森克人格理论及其EPQ的现代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1.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 第21-22页 |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 第21-22页 |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特点 | 第22页 |
2 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 | 第22-24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概况 | 第22-23页 |
·艾森克人格问卷各分量表的意义 | 第23页 |
·各维度的典型人格特征 | 第23-24页 |
3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中文版 | 第24-25页 |
4 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第25-26页 |
5 小结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9-34页 |
一 目的、材料和方法 | 第29-32页 |
1 目的 | 第29页 |
2 课题假设 | 第29页 |
3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主要材料 | 第29页 |
·辅助材料 | 第29页 |
4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入选标准 | 第29-30页 |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剔除标准 | 第30页 |
·脱落标准 | 第30页 |
5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实验培训 | 第30-31页 |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二 研究过程 | 第32-34页 |
1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2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 第34-56页 |
结果一 数据分布特征及与常模的比较 | 第34-41页 |
1 目的 | 第34页 |
2 结果 | 第34-39页 |
·性别 | 第34页 |
·学历 | 第34-35页 |
·禅修方式 | 第35-36页 |
·修行年限和强度 | 第36页 |
·禅修者数据与常模数据进行比较 | 第36-39页 |
3 数据分布及与常模比较结果的讨论 | 第39-41页 |
结果二 数据的相关分析及分组比较 | 第41-56页 |
1 目的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50页 |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按性别分组 | 第41-44页 |
·按修行强度分组 | 第44-46页 |
·按修行年限分组 | 第46页 |
·按实际修行时间长短分组 | 第46-47页 |
·按修行方式分组 | 第47-50页 |
3 讨论 | 第50-54页 |
·禅修者与各因素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禅修者人格与性别 | 第51页 |
·禅修者人格与每日修行强度 | 第51-52页 |
·禅修者人格与修行年限 | 第52-53页 |
·禅修者人格与实际修行时间 | 第53页 |
·禅修者人格与禅修方式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页 |
4 结论 | 第54-55页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5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附录 艾森克人格测量量表(成人版)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