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系统性理论分析 | 第8-3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 ·文章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文章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和框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 ·土地与土地利用 | 第15-20页 |
| ·国内外比较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内涵 | 第20-23页 |
| ·本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再认识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比较研究 | 第25-3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客观必然性与重大意义 | 第25-28页 |
| ·国内外比较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理论研究 | 第28-33页 |
| ·国内外比较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实践研究 | 第33-35页 |
| 本篇创新点 | 第35-37页 |
| 第二篇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集约程度评价体系研究 | 第37-71页 |
| 第四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37-43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 第37-38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发展和比较研究 | 第38-43页 |
| 第五章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集约度评价体系 | 第43-55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建立 | 第43-45页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象与程序 | 第45-46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集约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46-55页 |
| 第六章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集约度评价方法 | 第55-69页 |
| ·评价方法的选取原则 | 第55页 |
| ·农用地子系统的评价方法——改进的功效系数法 | 第55-58页 |
| ·建设用地子系统的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 ·生态用地子系统的评价方法——协调度-集约度模型 | 第61-65页 |
| ·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总体的评价方法——SE-DEA 模型 | 第65-69页 |
| 本篇创新点 | 第69-71页 |
| 第三篇 实证研究: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 | 第71-111页 |
| 第七章 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71-82页 |
| ·基本概况 | 第71-77页 |
|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 第77-78页 |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78-79页 |
|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第79-82页 |
| 第八章 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82-85页 |
| ·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集约度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82-84页 |
| ·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的集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第84-85页 |
| 第九章 实证研究: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的集约度综合评价 | 第85-110页 |
| ·天津市农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度综合评价 | 第85-90页 |
| ·天津市建设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度综合评价 | 第90-100页 |
| ·天津市生态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度综合评价 | 第100-104页 |
| ·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总体的集约度综合评价 | 第104-110页 |
| 本篇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 第四篇 促进天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建议与对策分析 | 第111-125页 |
| 第十章 建议与对策 | 第111-125页 |
| ·促进天津市土地利用系统整体的集约利用 | 第111-116页 |
| ·促进天津市农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利用 | 第116-118页 |
| ·促进天津市建设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利用 | 第118-122页 |
| ·促进天津市生态用地子系统的集约利用 | 第122-124页 |
| ·本章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 结束语 | 第125-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4-135页 |
| 附录 | 第135-152页 |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