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
绪论 | 第1-15页 |
第一章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提出 | 第15-26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涵义 | 第15-18页 |
·空间作为主体的场所 | 第16-17页 |
·学生作为主体的体验 | 第17-18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中主体的行为内容 | 第18-21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中的行为类型 | 第21-22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与主体行为的关连 | 第22-23页 |
·研究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现代高等学校校园空间的演变 | 第26-36页 |
·高等学校校园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26-30页 |
·西方大学校园设计的历史回顾 | 第26-28页 |
·国内大学校园设计的历史回顾 | 第28-30页 |
·大学理念的演变对校园空间的影响 | 第30-36页 |
·大学理念的演变 | 第30-31页 |
·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下的新概念 | 第31-36页 |
第三章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构成框架 | 第36-57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架构 | 第36-41页 |
·多样化的行为需求 | 第36页 |
·主体的多种心理需求 | 第36-37页 |
·多层次的高校自主学习空间领域 | 第37-40页 |
1 个体领域 | 第38页 |
2 小集体领域 | 第38-39页 |
3 公共领域 | 第39-40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领域划分的特性 | 第40-41页 |
1 领域的归属感 | 第40页 |
2 交往的尺度感 | 第40-41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1-44页 |
·个体研究空间 | 第41页 |
·研讨、交流空间 | 第41-42页 |
·自习阅览空间 | 第42-43页 |
·服务性休息空间 | 第43页 |
·非功能性空间 | 第43-44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具体设置内容 | 第44-57页 |
·公共教学空间 | 第44-48页 |
1 研究室 | 第45页 |
2 自习室 | 第45-46页 |
3 阅览室 | 第46-47页 |
4 学术交流中心 | 第47页 |
5 宿舍 | 第47-48页 |
·公共交通空间 | 第48-51页 |
1 厅和庭 | 第48-49页 |
2 廊道 | 第49-50页 |
3 平台 | 第50-51页 |
·建筑环境 | 第51-57页 |
1 广场 | 第51-52页 |
2 庭院 | 第52-53页 |
3 绿化 | 第53-54页 |
4 灰空间 | 第54-57页 |
第四章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设计 | 第57-73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整体化”设计原则 | 第57-66页 |
·内容 | 第57-64页 |
·空间界定的模糊性 | 第57-59页 |
1 空间构成的不确定性 | 第57-58页 |
2 空间的功能多义性 | 第58-59页 |
3 空间感受的含蓄性 | 第59页 |
·空间形式的灵活性 | 第59-64页 |
1 空间的重构 | 第60-61页 |
2 空间的异化 | 第61-64页 |
·空间需求的可发展性 | 第64页 |
·趋势 | 第64-66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 第65-66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动态性 | 第66页 |
·设计方法 | 第66-73页 |
·空间构成的“意向化” | 第66-67页 |
·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 第67-68页 |
·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 第68-73页 |
1 自然环境 | 第68-69页 |
2 物理环境 | 第69-70页 |
3 心理环境 | 第70-71页 |
4 人文环境 | 第71-73页 |
第五章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发展的展望 | 第73-78页 |
·知识经济下高校自主学习的特点 | 第73-74页 |
·开放校园里的学习化生活方式 | 第73页 |
·虚拟网络下的交往式学习 | 第73-74页 |
·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空间 | 第74页 |
·科研和教学学习相结合 | 第74页 |
·科研教学和产业相结合 | 第74页 |
·高校自主学习空间的载体--高校科研空间的构成 | 第74-78页 |
·线性结构 | 第75页 |
·功能组结构 | 第75-76页 |
·分离结构 | 第76页 |
·网络结构 | 第76-78页 |
结束语 | 第78-79页 |
创作实践 | 第7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