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玉米核型、同工酶及其对生性状遗传表现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 言 | 第9-15页 |
| 1 对生玉米的国内外研究展 | 第9-13页 |
| ·对生玉米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玉米核型分析和带型分析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同工酶分析在玉米遗传研究中的利用 | 第12-13页 |
| 2 本研究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 2 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 | 第15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15-21页 |
| ·栽培环境设计及田间管理 | 第15-16页 |
| ·染色体制片 | 第16-17页 |
| ·核型分析 | 第17-18页 |
| ·对生玉米和互生玉米减数分裂观察 | 第18-19页 |
| ·同工酶分析 | 第19-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9页 |
| 1 对生玉米和互生玉米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 第21-23页 |
| ·对生玉米染色体数目 | 第21页 |
| ·对生玉米染色体形态 | 第21页 |
| ·对生玉米染色体的随体 | 第21-22页 |
| ·对生玉米染色体的核型模式图 | 第22-23页 |
| 2 对生玉米和互生玉米减数分裂观察研究 | 第23-24页 |
| 3 不同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 | 第24-26页 |
| ·不同药剂预处理对玉米中期染色体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制片效果 | 第25-26页 |
| ·风油精法制片效果 | 第26页 |
| 4 对生玉米同工酶酶谱分析 | 第26-33页 |
| ·过氧化物酶酶谱分析 | 第26-28页 |
| ·过氧化氢酶酶谱分析 | 第28-30页 |
| ·多酚氧化酶酶谱分析 | 第30-32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酶谱分析 | 第32-33页 |
| 5 玉米对生性状的遗传选择和组配效果研究 | 第33-39页 |
| ·对生玉米自交系的遗传选择 | 第33-35页 |
| ·不同组配方式对对生率的影响 | 第35-39页 |
| 讨论 | 第39-46页 |
| 1 关于对生玉米的核型分析的研究 | 第39页 |
| 2 关于对生玉米减数分裂与随体关系的研究 | 第39-40页 |
| 3 关于玉米不同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 | 第40-42页 |
| 4 关于玉米对生性状与同工酶酶带变异关系的研究 | 第42页 |
| 5 关于玉米对生性状的遗传选择和组配效果的研究 | 第42-43页 |
| 6 关于对生玉米群体遗传的研究 | 第43-45页 |
| 7 关于对生玉米的应用前景分析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附录 | 第52-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