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

前言第1-22页
第一章 唐五代星占的管理体系及政策第22-53页
 第一节 唐五代时期的天文机构第22-32页
  一 “直太史”或“直司天台”第22-24页
  二 “观察天文”疏证第24-27页
   1 灵台郎.监候第24-25页
   2 天气观测与解说第25-26页
   3 灾祥奏报第26页
   4 关于祭祀礼仪第26-27页
  三 乾元元年肃宗的天文机构改革第27-32页
 第二节 唐五代天文管理及人才培养第32-44页
  一 唐五代的天文管理第32-40页
   (一) 两套天文机构的推测第32-36页
   (二) 天文人员的基本要求第36-37页
   (三) 对天文人员违法的处罚--以判文为中心第37-40页
  二 唐代天文人才的培养第40-44页
   (一) 官方培养第40-43页
   (二) 民间征辟第43-44页
 第三节 从诏令到判--兼谈唐五代的天文政策第44-53页
  一 禁藏天文图谶制第44-48页
  二 访习天文历算诏第48-49页
  三 唐五代社会中的星占风气第49-52页
  四 总结第52-53页
第二章 唐五代星占的理论和方法第53-65页
 第一节 唐五代星占的基本方式--分野占第53-61页
  一 分野理论第53-54页
  二 分野占举例第54-60页
  三 小结第60-61页
 第二节 唐五代星占的重要方式--星官占第61-65页
第三章 日食的发生及对政治的影响第65-85页
 第一节 日食的观测、记录和预言第65-71页
  一 唐五代的日食观测和记录第65-67页
  二 日食预言分析第67-71页
 第二节 日食的发生及对政治的影响第71-77页
  一 帝王“罪己”的行为第71-72页
  二 日食与大赦第72-73页
  三 朔日朝会及其他第73-75页
  四 太阳亏为宰臣乞退表第75-76页
  五 小结第76-77页
 第三节 “合朔伐鼓”--唐五代的日食救护礼仪第77-82页
  一 唐以前的日食伐鼓第77-79页
  二 唐五代的“合朔伐鼓”第79-82页
 第四节 关于“贺太阳不亏状”第82-85页
第四章 “彗星见”与唐五代帝王修省第85-107页
 第一节 “彗星见”与帝王的修德活动第85-90页
  一 “彗星见”的警戒意义第85-88页
  二 帝王的修德活动第88-90页
 第二节 “彗星见”与唐五代帝王的修政措施第90-100页
  一 罢封禅.遣使.改元第91-92页
  二 彗星见修省诏第92-99页
  三 小结第99-100页
 第三节 除旧布新--帝王受禅的天象依据第100-105页
 第四节 附说彗星禳灾活动第105-107页
第五章 “五星凌犯”及其他第107-127页
 第一节 “荧惑犯太微”与宰辅大臣的政治进退第107-115页
  一 “荧惑犯太微”第107-112页
  二 “协和阴阳”的启示第112-113页
  三 小结第113-115页
 第二节 白衣会第115-120页
 第三节 月食、月犯昴、流星和大星第120-127页
  一 月食第120-122页
  二 月犯昴第122-123页
  三 流星第123-124页
  四 大星第124-125页
  五 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唐五代祭祀礼仪中的星官神位第127-150页
 第一节 唐代祀天礼仪中的星官神位第127-137页
  一 隋唐祭天礼仪中的神位变化第128-131页
  二 唐代祀天礼仪中的星官神位第131-136页
  三 总结第136-137页
 第二节 唐代祈农神祗的天文背景第137-143页
  一 灵星第137-138页
  二 司中、司命、司人、司禄第138-139页
  三 风伯、雨师第139-140页
  四 九宫贵神第140-142页
  五 附论第142-143页
 第三节 “老人星”的观测及寿星壇的设置第143-150页
  一 “老人星”的观测和奏报第144-147页
  二 寿星壇的设置第147-148页
  三 余论第148-150页
结语第150-154页
附录一: 唐五代所见太史局(司天台)官员考第154-164页
附录二: 中古时期的星官命名及其象征意义第164-173页
附录三: 论文缩略文献表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3页
后记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能质量分析系统的研制
下一篇:论价值理论在哲学原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