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39页
   ·研究背景第14-20页
     ·现实背景第14-18页
     ·理论背景第18-20页
   ·区域循环经济释义第20-34页
     ·区域的界定第20-23页
     ·区域循环经济第23-34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4-37页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第34-36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6-37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37-39页
2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综述第39-70页
   ·循环经济第39-50页
     ·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第39-41页
     ·循环经济的定义与内涵第41-45页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第45-50页
   ·区域循环经济的国外相关研究第50-55页
     ·清洁生产第50-51页
     ·废弃物管理第51-52页
     ·生态工业园第52-54页
     ·生态城市第54-55页
   ·区域循环经济的国内研究综述第55-69页
     ·区域循环经济相关文献概况第55-58页
     ·区域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研究第58-60页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第60-63页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研究第63-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3 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第70-100页
   ·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0-76页
     ·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0-71页
     ·林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1-72页
     ·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2-73页
     ·渔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3-74页
     ·第一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第74-76页
   ·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6-91页
     ·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6-78页
     ·石油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78-80页
     ·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0-81页
     ·电力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1-82页
     ·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2-83页
     ·有色金属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3-84页
     ·机械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4-86页
     ·电子信息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6-87页
     ·轻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7-88页
     ·建筑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88-89页
     ·第二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第89-91页
   ·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1-97页
     ·交通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1-92页
     ·旅游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2-94页
     ·餐饮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4-95页
     ·流通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5-96页
     ·第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括第96-97页
   ·产业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97-99页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对象第97页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途径第97-98页
     ·产业角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4 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第100-119页
   ·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00-103页
     ·水资源的开发第100-101页
     ·水资源的保护第101页
     ·水资源的节约第101-102页
     ·水资源的再生第102-103页
     ·水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03页
   ·能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03-110页
     ·常规能源优化第104-106页
     ·新能源的开发第106-108页
     ·能源节约利用第108-109页
     ·能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09-110页
   ·土地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10-112页
     ·土地资源的开发第110-111页
     ·土地资源的节约第111页
     ·土地资源的恢复第111-112页
     ·土地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12页
   ·固体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12-116页
     ·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第112-113页
     ·固体废物的源头分类第113-114页
     ·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第114-115页
     ·固体废物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15-116页
   ·资源角度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116-118页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对象第116页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优化途径第116-117页
     ·资源角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第117-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5 区域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第119-166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19-123页
     ·指标体系的层次第119-121页
     ·指标的选取原则第121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21-123页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23-125页
     ·排序比较法说明第123-124页
     ·判断矩阵的构建第124-125页
     ·权重的计算方法第125页
   ·指标值的标准化第125-136页
     ·极值中值标准化说明第125-128页
     ·分值函数的基本类型第128-130页
     ·次函数失效的情形第130-135页
     ·分段线性函数的形态第135-136页
     ·指标分值函数的汇总第136页
   ·区域循环经济指数第136-138页
     ·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第136-137页
     ·准则指数的计算方法第137-138页
   ·我国省级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第138-156页
     ·省级区域指标的权重第138-142页
     ·指标值的提取与计算第142页
     ·标准化及指标的评价第142-146页
     ·准则指数计算与评价第146-150页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第150-156页
   ·山东省地级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第156-165页
     ·关于指标中值的选取第156-157页
     ·指标及其权重的调整第157-158页
     ·指标值的标准化结果第158-160页
     ·准则指数计算与评价第160-163页
     ·综合指数计算与评价第163-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66-171页
   ·研究结论第166-168页
   ·研究局限第168-169页
   ·未来展望第169-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0页
附录1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第180-184页
附录2 2009年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指标值第184-190页
附录3 2009年我国各省区循环经济指标分值第190-196页
附录4 2009年山东省各市循环经济指标值第196-202页
附录5 2009年山东省各市循环经济指标分值第202-2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第208-2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209-210页
致谢第210-211页
作者简介第211-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有机污染物与·OH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研究
下一篇:我国清洁发展机制实施潜力与波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