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3-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页 |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五、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营运的基础理论 | 第22-34页 |
一、 现代企业理论 | 第22-24页 |
二、 资本及其资本营运理论 | 第24-31页 |
(一) 资本与资本化的定义 | 第25页 |
(二) 资本营运与资本运作效应理论 | 第25-31页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第31-32页 |
四、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营运的历史与现状 | 第34-49页 |
一、 农业上市公司的界定 | 第34-35页 |
二、 农业上市公司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5-39页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吁新的融资模式 | 第35-37页 |
(二) 直接融资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想融资方式 | 第37-39页 |
三、 企业改制上市与历史遗留问题 | 第39-41页 |
(一) 包装上市与捆绑上市 | 第39-40页 |
(二) 企业改制重点及其规范 | 第40-41页 |
四、 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阶段 | 第41-42页 |
五、 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 | 第42-49页 |
(一) 发行规模越来越大 | 第42-43页 |
(二) 再融资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 第43-44页 |
(三) 收购兼并成为新的上市途径 | 第44页 |
(四) 股权结构出现松动 | 第44-46页 |
(五) 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同步 | 第46-47页 |
(六) 与证券市场走势背离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农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绩效 | 第49-61页 |
一、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及其绩效内容 | 第49-50页 |
二、 主营业务利润比例 | 第50-51页 |
三、 资产运作效率 | 第51-52页 |
(一) 总资产周转率 | 第51页 |
(二) 总资产报酬率 | 第51-52页 |
四、 盈利能力 | 第52-57页 |
(一) 主营业务的毛利润率 | 第52-53页 |
(二) 三项费用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三) 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 | 第54-55页 |
(四) 每股现金流量 | 第55-57页 |
五、 成长性 | 第57-61页 |
(一) 经营规模 | 第57-58页 |
(二) 股东权益 | 第58页 |
(三) 净利润 | 第58页 |
(四) 企业的技术开发实力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与购并绩效 | 第61-75页 |
一、 投资活动分类 | 第61-62页 |
二、 投资活动的绩效 | 第62-67页 |
(一) 多元化股权投资绩效 | 第62-65页 |
(二) 短期证券投资收益 | 第65-66页 |
(三) 债权投资 | 第66-67页 |
三、 资产重组与购兼并效率 | 第67-75页 |
(一) 资产重组的“三年现象” | 第68-69页 |
(二) 横向兼并、纵向兼并与复合兼并的效率 | 第69-71页 |
(三) 形式重组和实质重组效率 | 第71页 |
(四) 主动重组与被动重组效率 | 第71-72页 |
(五) 购并重组的体制性障碍 | 第72-75页 |
第六章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与原因 | 第75-86页 |
一、 农业内部经营绩效差异 | 第75-76页 |
(一) 行业差异 | 第75-76页 |
(二) 地区差异 | 第76页 |
二、 农林牧渔业与食品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 | 第76-77页 |
三、 食品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 第77-81页 |
(一) 糖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 第78-80页 |
(二) 乳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 第80-81页 |
四、 影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原因 | 第81-86页 |
(一) 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加重了上市公司的负担 | 第81-83页 |
(二) “一股独大”的运行机制偏离了正常的企业目标 | 第83-86页 |
第七章 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 | 第86-98页 |
一、 农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贡献 | 第86-89页 |
(一) 增加农民收入 | 第86-87页 |
(二) 推动城镇化进程 | 第87-88页 |
(三) 增加纳税贡献 | 第88-89页 |
二、 农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异化 | 第89-90页 |
三、 农业上市公司补贴收入分析 | 第90-92页 |
(一) 补贴收入的分布 | 第90页 |
(二) 补贴收入的构成 | 第90-92页 |
(三) 补贴收入增长曲线 | 第92页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双重目标的危害 | 第92-98页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双重目标 | 第92-93页 |
(二) 双重目标的运行机制及其危害 | 第93-95页 |
(三) “背农现象”的必然性 | 第95-98页 |
第八章 农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与投资价值 | 第98-110页 |
一、 企业价值评价 | 第98-99页 |
二、 主成份评价法及其运用 | 第99-102页 |
(一) 主成分评价法 | 第99-100页 |
(二) 计算方法 | 第100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三、 弹性分析法及其运用 | 第102-110页 |
(一) 以股票内在价值为理论依据 | 第102页 |
(二) 弹性方法及其特征 | 第102-106页 |
(三) 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差异 | 第106-109页 |
(四) 弹性分析的验证 | 第109-110页 |
第九章 农业上市公司的国内外比较 | 第110-118页 |
一、 美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概况 | 第110-114页 |
(一) 美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背景 | 第110-111页 |
(二) 美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特点 | 第111-114页 |
二、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差距 | 第114-118页 |
(一) 经营规模差异 | 第114-115页 |
(二) 产业深度差距 | 第115页 |
(三) 产品市场差异 | 第115-116页 |
(四) 产品品牌差距 | 第116页 |
(五) 公司发展潜力差异 | 第116-118页 |
第十章 提高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营运绩效的路径选择 | 第118-127页 |
一、 障碍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营运绩效的关键因素:政府“三位一体” | 第118-120页 |
(一) 以政府为主导的证券市场环境:解脱国有企业困境 | 第118-119页 |
(二)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环境:解决“三农”问题 | 第119-120页 |
(三) 以政府为控股股东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内部人控制” | 第120页 |
二、 农业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政府“三位一体”角色分离 | 第120-127页 |
(一) 政府单一市场角色改为多元市场角色,健全市场监管体制 | 第120-121页 |
(二) 将公益性政策目标从双重目标分离,确保上市公司自主权 | 第121-123页 |
(三) 政府“控股股东”地位从上市公司分离,优化股权结构 | 第123-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