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7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3 结构损伤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模式识别损伤诊断方法 | 第13-25页 |
2.1 定义 | 第13页 |
2.2 模式识别方法的发展状况 | 第13-16页 |
2.3 模糊模式识别方法 | 第16-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钢塔架结构的节点损伤有限元模型 | 第25-30页 |
3.1 定义 | 第25页 |
3.2 塔架结构角钢型节点损伤有限元模型 | 第25-28页 |
3.3 塔架结构法兰型节点损伤有限元模型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损伤诊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30-44页 |
4.1 概述 | 第30页 |
4.2 应变模态理论 | 第30-35页 |
4.3 遗传算法 | 第35-37页 |
4.4 基本遗传算法 | 第37-42页 |
4.5 改进遗传算法 | 第42-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高耸钢塔架结构节点损伤基于应变模态 | 第44-49页 |
5.1 概述 | 第44页 |
5.2 模糊模式识别步法 | 第44-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高耸钢质塔架结构节点损伤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识别诊断法 | 第49-57页 |
6.1 概述 | 第49-50页 |
6.2 汉江大跨越塔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6.3 汉江大跨越塔的节点损伤有限元模型 | 第51页 |
6.4 汉江大跨越塔实测方案 | 第51-53页 |
6.5 汉江直流大跨越塔的损伤诊断方法 | 第53-55页 |
6.6 损伤节点位置和程度的评定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