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一 前言 | 第14-32页 |
1 大学生自我管理 | 第14-22页 |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含义 | 第14-17页 |
·大学生需要自我管理 | 第17-19页 |
·自我管理研究的状况 | 第19-22页 |
·国际上心理学领域自我管理研究状况 | 第19-21页 |
·我国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 大学生自我管理目标要素静态模型框架构建 | 第22-32页 |
·国际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观点 | 第22-23页 |
·国内对素质教育的观点 | 第23-25页 |
·大学生人才素质目标模型 | 第25-28页 |
·自我管理要素静态模型 | 第28-31页 |
·自我管理目标要素模型构建 | 第31-32页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1 关于自我管理评价的标准 | 第32页 |
2 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框架 | 第32-41页 |
·确立量表内容框架的方法 | 第32-33页 |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项目编制 | 第33-34页 |
·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的预试、修改和定稿 | 第34-36页 |
·取样 | 第36-37页 |
·效标量表 | 第37-38页 |
·资料的统计和处理 | 第38-41页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41-74页 |
1 项目分析与筛选 | 第41-42页 |
2 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42-55页 |
·问卷的内部信度分析 | 第42-55页 |
·项目信度分析 | 第42-45页 |
·分量表信度分析 | 第45-51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因子信度分析 | 第51-55页 |
·重测信度 | 第55页 |
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第55-74页 |
·内容效度 | 第55-56页 |
·量表的结构效度 | 第56-60页 |
·分量表、两因子及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7-60页 |
·实证效度 | 第60-74页 |
·效标效度常规分析 | 第60-68页 |
(1) 效标评定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60-64页 |
(2)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常规效标效度分析 | 第64-68页 |
·结构方程效度验证 | 第68-74页 |
四 讨论 | 第74-85页 |
1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编制的策略与方法 | 第74-75页 |
2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结构和内容 | 第75-76页 |
3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信度 | 第76-78页 |
·项目信度分析 | 第76页 |
·分量表信度分析 | 第76-78页 |
·对分量表内部作信度分析 | 第76页 |
·分别对十三个分量表项目的相关分析 | 第76-77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因子信度分析 | 第77页 |
·重测信度 | 第77-78页 |
4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效度 | 第78-83页 |
·内容效度 | 第78页 |
·量表的结构效度 | 第78-79页 |
·相关分析 | 第78-79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79页 |
·实证效度 | 第79-83页 |
·常规效标效度 | 第79-81页 |
(1) 效标评定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79-80页 |
(2) 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效标效度分析 | 第80-81页 |
·结构方程效度验证 | 第81-82页 |
·回馈访谈效度验证 | 第82-83页 |
5 本研究的其他发现 | 第83-84页 |
·项目在性别、学科和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 第83页 |
·分量表在学科、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83页 |
·因子量表和全量表在学科、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83-84页 |
6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84-85页 |
五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102页 |
附录1 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 | 第91-95页 |
附录2 大学生自我管理效标调查表 | 第95-98页 |
附录3 样本数据的均分与标准差 | 第98-101页 |
附录4 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