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17页 |
第一章 有关区域分工的理论述评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7-21页 |
一、 区域及区域经济 | 第17-19页 |
二、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发展 | 第19-20页 |
三、 区域经济关系及其协调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分工的理论 | 第21-24页 |
一、 区域地理分工及其涵义 | 第21页 |
二、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21-22页 |
三、 产业区位指向性与区域分工 | 第22-23页 |
四、 空间集聚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经济学关于区域分工的理论 | 第24-29页 |
一、 区域分工、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 第24-25页 |
二、 古典区域贸易理论 | 第25-26页 |
(一) 区域绝对差异引起的贸易 | 第25页 |
(二) 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 | 第25页 |
(三) 生产要素禀赋论决定的区域贸易格局 | 第25-26页 |
三、 现代贸易理论 | 第26-29页 |
(一) 贸易条件及其对区域贸易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 爱好与需求的差异产生贸易 | 第27页 |
(三) 规模经济效益是产生并获取区域贸易利益的重要原因 | 第27-28页 |
(四) 行业内部贸易及中间产品的贸易与区域贸易利益 | 第28页 |
(五)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贸易模式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区域分工相关理论述评 | 第29-32页 |
一、 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9-30页 |
二、 经济学关于分工理论的演绎路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中国区域分工利益实现及其分配的动力机制 | 第32-95页 |
第一节 区域分工及其利益实现的微观经济机制 | 第32-47页 |
一、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利益的实现 | 第32-36页 |
(一) 区域利益的定义 | 第32-33页 |
(二) 区域利益的衡量及其影响条件 | 第33-34页 |
(三) 分工与区域利益实现的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二、 区域分工与区域福利水平的提高 | 第36-40页 |
三、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 第40-47页 |
(一) 区域开放及其衡量指标 | 第40-42页 |
(二) 区域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 第42-45页 |
(三) 区域市场发育与区域开放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利益实现的产业结构演变机制 | 第47-62页 |
一、 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利益互动机制 | 第47-59页 |
(一) 分工与区域利益实现及其传导机制之一:产品交换 | 第48-49页 |
(二) 分工与区域利益实现及其传导机制之二:要素流动 | 第49-53页 |
(三) 分工与区域利益实现及其传导机制之三:跨国公司 | 第53-55页 |
(四) 分工与区域利益实现及其传导机制之四:产品生命周期 | 第55-59页 |
二、 区域分工利益实现与产业集聚机制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区域分工与区域竞争机制 | 第62-78页 |
一、 区域竞争的实质是区域利益最大化 | 第62-65页 |
二、 区域间企业竞争 | 第65-74页 |
(一) 企业竞争与区域间企业竞争 | 第65-68页 |
(二) 区域垄断企业 | 第68-69页 |
(三) 区域间寡头竞争 | 第69-73页 |
(四) 区域间垄断竞争 | 第73-74页 |
三、 区域间政府竞争 | 第74-77页 |
四、 区域竞争对区域分工的反馈作用 | 第77-78页 |
第四节 国内扭曲与贫困化增长机制 | 第78-94页 |
一、 区域贸易与均衡福利模型 | 第78-81页 |
(一) 区域贸易模型的构造 | 第78-79页 |
(二) 各种均衡状态的福利比较 | 第79-80页 |
(三) 各种均衡可能出现的概率 | 第80-81页 |
二、 国内扭曲与开放区域的利益损失 | 第81-84页 |
(一) 市场需求与开放区域经济利益的损失 | 第81-82页 |
(二) 价格扭曲与开放区域经济利益损失 | 第82-84页 |
三、 开放区域的贫困化增长 | 第84-94页 |
(一) 区域贫困化增长的含义 | 第84-88页 |
(二) 区域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与实质 | 第88-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三章 利益平衡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95-142页 |
第一节 分工利益分配与区域冲突 | 第95-119页 |
一、 区域分工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 第95-100页 |
(一) 中国区域分工类型及其决定要素 | 第95-96页 |
(二) 由N-T型分工到T-C型的转换 | 第96-99页 |
(三) 区域分工类型转换与区域非均衡发展 | 第99-100页 |
二、 区域分工利益分配不均的因素 | 第100-113页 |
(一) 区域基础条件 | 第100-105页 |
(二) 政策与制度条件差异 | 第105-109页 |
(三) 要素区际单向流动 | 第109-111页 |
(四) 区域经济结构及其效率 | 第111-113页 |
三、 区域经济冲突类型与轨迹 | 第113-119页 |
(一) 区域经济冲突的含义 | 第113-114页 |
(二) 区域冲突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 第114-115页 |
(三) 区域冲突的类型与影响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 | 第119-128页 |
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19-121页 |
二、 区域协调的市场制度及其绩效分析 | 第121-123页 |
(一) 实施市场制度协调的基础 | 第121-122页 |
(二) 市场制度及其区域协调绩效分析 | 第122-123页 |
三、 区域协调的政府干预及其效果 | 第123-126页 |
(一) 中央政府的区域协调能力 | 第123-125页 |
(二) 区域政府利益与区域协调 | 第125-126页 |
四、 政府与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整合 | 第126-128页 |
(一) 市场机制--实现区域有序竞争的制度前提 | 第126-127页 |
(二) 中央政府--实现区域协调的管理保障 | 第127页 |
(三) 地方政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核心主体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 | 第128-140页 |
一、 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 第128-135页 |
(一) 区域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政府的“囚徒困境” | 第129-130页 |
(二) 区域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企业的“囚徒困境” | 第130-131页 |
(三) 区域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与资源配置失当 | 第131-132页 |
(四) 区域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 第132-135页 |
二、 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效应 | 第135-138页 |
(一)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利益改进 | 第135-136页 |
(二) 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创新效应 | 第136-137页 |
(三) 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易成本的节约 | 第137-138页 |
三、 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 | 第138-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四章 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区域经营观 | 第142-170页 |
第一节 区域经营内涵 | 第142-154页 |
一、 区域开放与区域政府的角色 | 第142-145页 |
(一) 主流经济学中的政府角色 | 第142-143页 |
(二) 区域经济学中的政府角色 | 第143-144页 |
(三) 中国区域政府的角色 | 第144-145页 |
二、 中国区域的公司化发展 | 第145-151页 |
(一) 区域公司化背景 | 第145-146页 |
(二) 区域呈现公司化发展 | 第146-147页 |
(三) 公司化与区域经营 | 第147-151页 |
三、 区域经营的内涵 | 第151-154页 |
(一) 区域经营的概念 | 第151-152页 |
(二) 区域经营的主体 | 第152-153页 |
(三) 区域经营的客体 | 第153-154页 |
(四) 区域经营战略思路 | 第154页 |
第二节 区域经营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实现方法 | 第154-163页 |
一、 区域经营的理论基础 | 第154-159页 |
(一) 区域市场失灵理论 | 第154-156页 |
(二) 区域经济系统及其自组织理论 | 第156-158页 |
(三) 波特的钻石体系说 | 第158-159页 |
二、 区域经营的主要实现方式 | 第159-163页 |
(一) 培育区域的内生比较优势 | 第159-160页 |
(二) 构建区域企业网络 | 第160-161页 |
(三) 实施区域开放的协商机制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区域经营与区域经济成长 | 第163-168页 |
一、 区域经营与区域利益改善 | 第163-165页 |
(一) 区域经营与市场需求导向的区域分工定位 | 第163-164页 |
(二) 区域经营与价格扭曲状况改善 | 第164-165页 |
二、 区域经营与区域信用创造 | 第165-167页 |
三、 区域功能提升与区域制度创新 | 第167-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结 论 | 第170-186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170-172页 |
二、 主要贡献 | 第172-173页 |
三、 问题与不足 | 第173-186页 |
致 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