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品德课程开发中的“支配取向”及其困境 | 第9-14页 |
一、 一元化限制多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9-11页 |
二、 知性德育内容疏离道德生活 | 第11-12页 |
三、 重道德教育轻道德学习 | 第12-13页 |
四、 管理主义评价将人客体化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道德共生--一种可供品德课程开发选择的价值追求 | 第14-25页 |
一、 共生的内涵及辨析 | 第15-18页 |
(一) 共生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 共生思想的辨析 | 第17-18页 |
二、 道德共生的基本理念 | 第18-25页 |
(一) 共生与道德的内在关联性 | 第18-21页 |
(二) 道德共生的基本理念 | 第21-25页 |
第三部分 道德共生取向的品德课程开发 | 第25-35页 |
一、 道德共生取向下的课程基本问题 | 第25-28页 |
(一) 品德课程理论中的本体论问题 | 第25-26页 |
(二) 品德课程理论中的认识论问题 | 第26-27页 |
(三) 品德课程理论中的方法论问题 | 第27-28页 |
(四) 品德课程理论中的价值论问题 | 第28页 |
二、 道德共生在品德课程开发中的具体展开形式 | 第28-30页 |
(一) 人与文本的道德共生 | 第28-29页 |
(二) 自我与他人的道德共生 | 第29-30页 |
(三) 自我与自我的道德共生 | 第30页 |
三、 道德共生取向品德课程开发的一般性原则 | 第30-35页 |
(一) 由预设一元道德目标向确立核心价值统整课程转化 | 第30-31页 |
(二) 品德课程内容的编排不是按照学科的逻辑,而是生活的逻辑 | 第31-32页 |
(三) 改变品德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提倡“内-外”双轨道实施观 | 第32-33页 |
(四) 课程评价由目标取向向主体取向转变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科研成果 | 第40-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