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人口容量理论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人口容量理论的深化 | 第9-10页 |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研究 | 第12-30页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状况 | 第12-1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2页 |
·生态脆弱性特征 | 第12-13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13-15页 |
·退耕前后人均耕地与粮食变化 | 第15-18页 |
·人口容量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18-19页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的合理性评价 | 第19-25页 |
·分析的方法和指标 | 第20-22页 |
·人口容量的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 第22-25页 |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预测 | 第25-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30-43页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30-34页 |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 第30-31页 |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1页 |
·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1-34页 |
·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生态活力” | 第34-41页 |
·分析指标 | 第35-36页 |
·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36-37页 |
·区域人口“生态活力”变量的因子分析 | 第37-38页 |
·人口“生态活力”的类型划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38-41页 |
·协调人口、资源、经济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