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页 |
| 第一章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 1 骨髓来源的MSC | 第13-19页 |
| ·BMSC的研究历史 | 第14页 |
| ·BMSC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 ·BMSC的分离培养 | 第15-16页 |
| ·BMSC的分化潜能 | 第16-19页 |
| 2 BMSC的临床应用 | 第19-21页 |
| ·BMSC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BMSC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3 其他组织来源的MSC | 第21-22页 |
| ·肌肉来源的MSC | 第21页 |
| ·腱来源的MSC | 第21-22页 |
| ·脂肪组织来源的MSC | 第22页 |
| ·血管来源的MSC | 第22页 |
| ·脐带血来源的MSC | 第22页 |
| 4 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骨形成蛋白(BMP)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 1 BMP的研究历史 | 第24-27页 |
| ·BMP的分布与定位 | 第24页 |
| ·BMP功能与特点 | 第24-26页 |
| ·BMP基因克隆 | 第26页 |
| ·BMP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26-27页 |
| 2 人BMP-2在骨组织工程上的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 ·人BMP-2的生物学特性 | 第28-29页 |
| ·基因重组人BMP | 第29页 |
| ·人BMP-2在体内的直接表达 | 第29-30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第31-4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材料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4页 |
| 2 结果 | 第34-39页 |
| ·原代培养的山羊BMSC形态学观察 | 第34-35页 |
| ·传代培养的山羊BMSC形态学观察 | 第35-36页 |
| ·山羊BMSC体外扩增速度 | 第36页 |
| ·最佳冷冻液的筛选 | 第36-37页 |
| ·诱导过程中BMSC的形态变化 | 第37-38页 |
| ·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 | 第38-39页 |
| 3 讨论 | 第39-42页 |
| ·BMSC的分离与培养 | 第39-40页 |
| ·BMSC生长特性 | 第40-41页 |
| ·BMSC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 第41-42页 |
| 4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的克隆 | 第43-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 ·材料 | 第43-45页 |
| ·方法 | 第45-50页 |
| 2 结果 | 第50-53页 |
| ·细胞总RNA提取结果 | 第50页 |
| ·PCR扩增的结果 | 第50-51页 |
|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与PCR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 ·目的片断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 3 讨论 | 第53-54页 |
| 4 结论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HBMP-2基因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山羊BMSC的探讨 | 第55-60页 |
| 1 材料 | 第55页 |
| 2 方法 | 第55-57页 |
| 3 结果 | 第57-58页 |
| ·双酶切pEGFP-C1和pMD18-T-hBMP-2结果 | 第57页 |
| ·阳性重组子筛选结果 | 第57-58页 |
| 4 讨论 | 第58-59页 |
| 5 小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