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导言:经济正义:21世纪伦理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 第15-18页 |
第一章 经济正义及其凸现 | 第18-55页 |
一、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 第18-26页 |
1.功利主义:正义即效用 | 第19-20页 |
2. 罗尔斯:正义即公平 | 第20-21页 |
3. 诺齐克:正义即个人权利 | 第21-22页 |
4.麦金太尔:正义即美德 | 第22-24页 |
5. 正义:一种价值追求 | 第24-26页 |
二、经济与正义:冲突与关联 | 第26-34页 |
1.经济的含义 | 第26-27页 |
2.经济与正义之关联 | 第27-31页 |
3.经济与正义之冲突 | 第31-34页 |
三、经济正义的凸现及其背景 | 第34-42页 |
1.从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 | 第35-36页 |
2.从政治正义到经济正义 | 第36-38页 |
3.经济正义凸现的背景 | 第38-42页 |
四、经济正义的内涵和价值 | 第42-55页 |
1.经济正义的概念界说 | 第42-45页 |
2.经济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45-47页 |
3.经济正义的评价及其标准 | 第47-49页 |
4.经济正义的价值 | 第49-55页 |
第二章 西方经济正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55-104页 |
一、亚里士多德:正义即合法与平等 | 第55-62页 |
1.正义即合法 | 第56-57页 |
2.正义即平等 | 第57-59页 |
3.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 第59-62页 |
二、休谟:正义是维护财产权的人为美德 | 第62-71页 |
1. 正义是尊重个人财产权的人为美德 | 第63-66页 |
2. 经济正义的三大法则 | 第66-67页 |
3. 政府以落实经济正义原则为目标 | 第67-71页 |
三、穆勒: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第71-79页 |
1.经济正义的本质是以功利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权利 | 第72-74页 |
2.经济正义的目标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第74-77页 |
3.国家适度干预是实现经济正义的重要保证 | 第77-79页 |
四、马克思:从形式正义到实现正义 | 第79-89页 |
1.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唯物史观视角 | 第80-82页 |
2.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原则和经济制度的批判 | 第82-85页 |
3.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主要贡献 | 第85-89页 |
五、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 | 第89-104页 |
1.正义是经济制度的首要价值 | 第89-92页 |
2.公平正义的核心差别原则 | 第92-94页 |
3.市场制度、正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相容的 | 第94-96页 |
4.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判 | 第96-104页 |
第三章 经济制度正义 | 第104-140页 |
一、制度、经济制度与经济制度正义 | 第104-114页 |
1. 制度 | 第105-107页 |
2. 经济制度 | 第107-110页 |
3. 经济制度的正义 | 第110-114页 |
二、经济制度变迁与经济制度正义 | 第114-124页 |
1. 制度经济学及其制度变迁理论 | 第114-116页 |
2. 制度和制度变迁:自发的还是可设计的 | 第116-121页 |
3. 经济制度正义是制度变迁的内在依据 | 第121-124页 |
三、经济制度的评价与选择 | 第124-140页 |
1. 对经济制度的不同评价 | 第125-128页 |
2. 评价经济制度是否正义的基本尺度 | 第128-133页 |
3. 经济制度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133-140页 |
第四章 生产正义 | 第140-171页 |
一、生产及其评价 | 第140-146页 |
1.生产:经济活动的关键 | 第140-142页 |
2.生产活动的规律性与价值性 | 第142-144页 |
3.生产正义及其实质 | 第144-146页 |
二、生产与人、自然的和谐 | 第146-153页 |
1.生产:人与自然联系的基本方式 | 第147-148页 |
2.生产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48-151页 |
3.确立正确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 第151-153页 |
三、生产关系与所有制正义 | 第153-160页 |
1.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 | 第153-156页 |
2.所有制与劳动异化 | 第156-158页 |
3.产权制度安排中的效率与公正 | 第158-160页 |
四、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0-171页 |
1.生产:人的本质力量的表征 | 第161-162页 |
2.异化劳动与单向度的人 | 第162-165页 |
3.自主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165-171页 |
第五章 交换正义 | 第171-206页 |
一、交换及其本质 | 第171-181页 |
1.何谓交换 | 第171-174页 |
2.交换的本质是所有权的有偿让渡 | 第174-177页 |
3.人类的相互交换倾向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 第177-181页 |
二、交换正义的实质和原则 | 第181-192页 |
1.交换正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81-184页 |
2.交换正义的实质 | 第184-189页 |
3.交换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189-192页 |
三、交换正义实现的基本机制 | 第192-206页 |
1. 契约正义交换正义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 第193-197页 |
2.自由而公平的市场秩序交换正义实现的基本条件 | 第197-200页 |
3.政府适度干预交换正义实现的保障 | 第200-206页 |
第六章 分配正义 | 第206-251页 |
一、 分配及其制度安排 | 第206-214页 |
1.分配:经济活动的基本维度 | 第207-208页 |
2.分配的制度安排 | 第208-211页 |
3.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 第211-214页 |
二、不平等、贫困与分配正义 | 第214-223页 |
1. 对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不同解释 | 第214-216页 |
2.对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不同态度 | 第216-219页 |
3.人类对分配公正的追求 | 第219-223页 |
三、市场、政府与分配正义 | 第223-230页 |
1.市场的分配功能及其局限 | 第223-225页 |
2.政府实施再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225-228页 |
3.政府实施再分配的作用 | 第228-230页 |
四、经济效率与分配公正 | 第230-251页 |
1.效率和分配公正的内涵 | 第231-233页 |
2.分配公正的不同意义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制约 | 第233-236页 |
3.正确认识分配公正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 第236-240页 |
五、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240页 |
1. 现代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 | 第240-242页 |
2. 社群主义的分配正义原则 | 第242-245页 |
3. 阿马蒂亚.森的分配正义原则 | 第245-246页 |
4.对分配正义原则的初步探讨 | 第246-251页 |
第七章 消费正义 | 第251-281页 |
一、消费:内涵、作用及其制约因素 | 第251-258页 |
1.消费--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 | 第251-253页 |
2.消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 第253-255页 |
3.消费活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55-258页 |
二、消费正义的实质和原则 | 第258-270页 |
1.经济发展与调费正叉问题的凸现 | 第259-263页 |
2.消费正义的实质 | 第263-266页 |
3.消费正义的基本原则 | 第266-270页 |
三、实现消费正义的基本途径 | 第270-281页 |
1.树立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观 | 第270-273页 |
2.健全利益机制,发展绿色产业 | 第273-274页 |
3.强化责任意识,敦促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 | 第274-276页 |
4.倡导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 | 第276-281页 |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正义 | 第281-312页 |
一、经济全球化:从一国正义到全球正义 | 第281-288页 |
1.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球的扩散 | 第281-284页 |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正义问题的凸现 | 第284-288页 |
二、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正义问题的实质 | 第288-296页 |
1.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论争的实质:效率还是公平 | 第289-292页 |
2.全球经济正义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第292-296页 |
三、全球化时代实行经济正义所面临的新课题 | 第296-302页 |
1.缺乏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对经济正义的共识 | 第297-298页 |
2.市场经济个体价值本位与经济全球化整体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 第298-300页 |
3.全球范围内的世界政府及其再分配制度的缺位 | 第300-302页 |
四、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经济正义 | 第302-312页 |
1.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形成经济正义的共识 | 第303-305页 |
2.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 | 第305-306页 |
3.发挥联合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 第306-308页 |
4.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 第308-312页 |
第九章 建立公正的中国经济秩序 | 第312-332页 |
一、经济正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 第312-319页 |
1.经济正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第313-315页 |
2.经济正义: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315-318页 |
3.经济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 第318-319页 |
二、我国市场经济进程中经济正义的基本构想 | 第319-325页 |
1.确立我国经济正义原则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 第319-321页 |
2.我国经济正义的价值目标 | 第321-323页 |
3.我国经济正义的现实要求 | 第323-325页 |
三、实现中国社会经济正义的伦理思考 | 第325-332页 |
1.加强产权制度建设,尊重和维护产权 | 第326-327页 |
2.进一步深化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 | 第327-328页 |
3.加强法制建设,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制度保障 | 第328页 |
4.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第328-3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32-341页 |
后 记 | 第341-3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