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大换气量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舒适性与节能效应研究

主要图表第1-13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17页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6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研究状况与评价方法第17-27页
   ·热舒适的评价第17-19页
     ·热舒适的研究概述第17-18页
     ·国际上流行的热指标第18-19页
   ·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的选用第19-22页
     ·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MRT第19-21页
     ·人体热舒适方程和PMV-PPD指标第21-22页
     ·不对称辐射对热舒适性的影响第22页
   ·热舒适与室内空气品质第22-24页
     ·换气量的确定标准第23页
     ·供暖所应达到的换气次数第23-24页
   ·大换气量房间的热舒适性研究方法第24-26页
     ·实验方法第25页
     ·微分方程数值解方法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不同换气量房间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第27-38页
   ·实测内容及仪器设备第27-33页
     ·实验台介绍第27-28页
     ·实验仪器与设备简介第28-31页
     ·测点布置第31-33页
   ·实测数据及整理第33-37页
     ·实验过程中天气变化情况第33页
     ·换气次数的测定第33-35页
     ·三种供暖设备供热量的确定第35-36页
     ·实室内外空气温度与房间MRT的确定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第38-57页
   ·实验系统影响因素的分析第38-39页
     ·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分析第38-39页
     ·供暖过程阶段的划分第39页
   ·室内外实测温度特性分析第39-45页
     ·日照强度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第39-42页
     ·室内外温差的影响第42-45页
   ·不同换气量下各供暖方式的实际供暖效果分析第45-51页
     ·不同供暖方式的室内热环境特征第45-46页
     ·不同供暖方式的预热效果分析第46-48页
     ·各供暖方式在供热稳定阶段室内平均辐射温度MRT的比较第48-49页
     ·各供暖方式在供热稳定阶段外墙内表面温度变化规律第49页
     ·各供暖方式的垂直温度分布第49-51页
   ·大换气量供暖房间热环境理论分析第51-55页
     ·大换气量房间供暖热损失构成第51-53页
     ·辐射供暖方式用于大换气量房间的节能优势第53-54页
     ·大换气量房间供暖方式的选择原则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与分析第57-84页
   ·顶棚辐射供暖模型第57-65页
     ·电热膜换热模型第57-58页
     ·顶棚供暖辐射部分换热量第58-60页
     ·顶棚供暖对流部分换热量第60页
     ·电热膜供暖各围护结构传热第60-64页
     ·室内其它设备散热的影响第64-65页
   ·散热器供暖模型第65-66页
     ·散热器供暖换热模型第65页
     ·围护结构传热第65-66页
   ·热风供暖模型第66页
     ·热风供暖换热模型第66页
     ·热风供暖各围护结构传热第66页
   ·模型方程的求解第66-68页
     ·模型物性参数的确定第66-67页
     ·微分方程的求解第67-68页
   ·室内热环境的数值模拟第68-74页
     ·CFD技术简介第68-69页
     ·微分方程的离散第69-70页
     ·网格划分第70-71页
     ·迎风差分格式第71-73页
     ·压力修正法和SIMPLE算法第73-74页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4-82页
     ·三种供暖方式作用下换气量对房间温度场的影响第74-78页
     ·不同换气量热舒适性比较第78-82页
   ·模拟值与实验值拟合比较第82-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六章 结论第84-86页
附录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ho家族小G蛋白介导人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多相一步氧化苯羟基化制苯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