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问题、材料与方法 | 第1-14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 二、 关于材料 | 第10-11页 |
| 三、 关于方法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部院之争的制度背景 | 第14-58页 |
| 第一节 “恤刑狱”的改革 | 第14-23页 |
| 一、 “恤刑狱”的提出 | 第15-19页 |
| 二、 “恤刑狱”的措施 | 第19-23页 |
| 第二节 “仿行宪政”下的“司法” | 第23-45页 |
| 一、 中国式的“三权分立” | 第24-33页 |
| (一) 资政院 | 第28-29页 |
| (二) 军机处与内阁 | 第29-30页 |
| (三) 法部与大理院 | 第30-33页 |
| 二、 司法独立的三层含义 | 第33-42页 |
| (一) “司法独立”在宪政层面上的含义 | 第34-36页 |
| (二) “司法独立”在在官制改革层面上的含义 | 第36-38页 |
| (三) “司法独立”在司法改革层面上的含义 | 第38-42页 |
| 三、 歧义的“司法” | 第42-45页 |
| 第三节 中央司法机关的变革 | 第45-56页 |
| 一、 集权体制下的刑部与大理寺 | 第45-49页 |
| 二、 三权分立下的法部与大理院 | 第49-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二章 部院之争始末 | 第58-94页 |
| 第一节 部院筹设之难 | 第58-62页 |
| 一、 办公场所 | 第58-59页 |
| 二、 经费 | 第59-62页 |
| 第二节 部院之争的经过 | 第62-83页 |
| 一、 《大理院审判编制法》与法部官制之间的矛盾 | 第62-66页 |
| 二、 董曾之争 | 第66-67页 |
| 三、 两份清单 | 第67-73页 |
| 四、 和衷妥议 | 第73-75页 |
| 五、 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院编制法》到“死罪施行详细办法” | 第75-83页 |
| 第三节 部院之争三大臣 | 第83-93页 |
| 一、 沈家本 | 第83-85页 |
| 二、 戴鸿慈 | 第85-88页 |
| 三、 张仁黼 | 第88-93页 |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三章 部院之争的焦点问题及其解决 | 第94-138页 |
| 第一节 人才与人事权问题 | 第94-107页 |
| 一、 人才之争 | 第94-101页 |
| 二、 用人权问题 | 第101-107页 |
| 第二节 案件交接问题 | 第107-116页 |
| 一、 部院现审案件交接 | 第107-108页 |
| 二、 大理院与民政部的案件交接 | 第108-111页 |
| 三、 其它各类案件交接 | 第111-116页 |
| (一) 户部案件 | 第111-113页 |
| (二) 宗室案件 | 第113-114页 |
| (三) 步军统领衙门的案件 | 第114-116页 |
| 第三节 司法区域划分问题 | 第116-118页 |
| 第四节 司法警察问题 | 第118-120页 |
| 第五节 死罪案件复核权问题 | 第120-136页 |
| 一、 刑部的重案覆核权 | 第121-122页 |
| 二、 《大理院审判编制法》中对于重案覆核权的肯定 | 第122-123页 |
| 三、 三份权限清单对比分析 | 第123-131页 |
| (一) 部院无异议各项 | 第123-126页 |
| (二) 部院存异议各项 | 第126-131页 |
| 四、 《法院编制法》的规定 | 第131-132页 |
| 五、 “死罪施行详细办法” | 第132-136页 |
| (一) 死罪案件的奏报与执行程序 | 第132-133页 |
| (二) 审判监督程序 | 第133-134页 |
| (三) 遣流以下案件的执行与奏报制度 | 第134-135页 |
| (四) 调整大理院管辖范围 | 第135-1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 结论 | 第138-142页 |
| 附录一:部院之争大事记 | 第142-145页 |
| 附录二:本文图表索引 | 第145-146页 |
| 参考书目 | 第146-150页 |
| 后记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