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5页 |
表格索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1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选题的背景 | 第16页 |
·国内外水声通信的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水声通信的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水声通信的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水声数字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及本研究重点 | 第21-24页 |
·水声数字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 | 第21-22页 |
·发送端基本模块及其功能 | 第21-22页 |
·信道基本特性 | 第22页 |
·接收端基本模块及其功能 | 第22页 |
·已有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存在的缺点、改进措施及本研究重点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浅海水声信道的物理特性 | 第24-41页 |
·为什么选择声波作为信息的携带者 | 第24-28页 |
·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 | 第24-25页 |
·光在海水中的衰减 | 第25-26页 |
·声在海水中的衰减 | 第26-28页 |
·声学基础知识 | 第28-29页 |
·海洋声学特性 | 第29-32页 |
·海水中的声速 | 第29页 |
·海中声速的基本结构 | 第29-31页 |
·声在海水中衰减 | 第31页 |
·海面对声传播的影响 | 第31-32页 |
·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 | 第32页 |
·海洋内部不均匀性对声传播的影响 | 第32页 |
·水下噪声 | 第32-35页 |
·海洋环境噪声 | 第32-34页 |
·舰船噪声 | 第34-35页 |
·多途径效应的成因 | 第35-37页 |
·水声信道的衰落特性 | 第37-39页 |
·克服多途径效应的可能措施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信源编解码 | 第41-50页 |
·离散信源编码 | 第41-42页 |
·信源编码定理Ⅰ | 第41页 |
·信源编码定理Ⅱ | 第41-42页 |
·模拟信源编码 | 第42-45页 |
·时间波形编码 | 第43页 |
·频谱波形编码 | 第43-44页 |
·基于模型的信源编码 | 第44页 |
·基于语音识别的信源编码 | 第44-45页 |
·信源解码 | 第45页 |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中的信源编解码 | 第45-50页 |
·语音识别方案的选定依据 | 第45页 |
·语音识别系统IBM Via-Voice简要介绍 | 第45-48页 |
·语音识别系统IBM Via-Voice存在的不足 | 第48页 |
·语音合成--文语转换TTS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水声通信中的均衡、分集和差错控制技术 | 第50-67页 |
·均衡技术 | 第50-51页 |
·分集技术 | 第51-55页 |
·空间分集 | 第51页 |
·频率分集 | 第51-52页 |
·时间分集 | 第52页 |
·分集技术中的接收方法和性能改善估计 | 第52-54页 |
·联合分集技术 | 第54-55页 |
·差错控制技术 | 第55-67页 |
·信道编码的分类 | 第56-57页 |
·线性分组码 | 第57-59页 |
·卷积码 | 第59-64页 |
·级联码 | 第64页 |
·Turbo码 | 第64页 |
·TCM码 | 第64-67页 |
第六章 水声数字通信中的扩频技术 | 第67-76页 |
·扩频技术基础知识 | 第67-69页 |
·扩频技术的理论依据 | 第67-68页 |
·扩频技术的典型方式 | 第68页 |
·扩频技术的处理增益和抗干扰容限 | 第68-69页 |
·直接序列扩频 | 第69页 |
·跳变时间扩频 | 第69-70页 |
·跳变频率扩频 | 第70-74页 |
·跳频系统的参数 | 第70-72页 |
·跳频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72-74页 |
·跳频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74页 |
·扩频系统的技术优点 | 第74-76页 |
第七章 水声通信中的同步技术 | 第76-86页 |
·载波同步 | 第76页 |
·位同步 | 第76-77页 |
·网同步 | 第77页 |
·帧同步 | 第77-86页 |
·时频联合分集的选取 | 第77-78页 |
·接收端的帧同步信号解调 | 第78-83页 |
·帧同步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 第83-84页 |
·位同步信号的生成 | 第84-86页 |
第八章 水声数字通信中的换能器 | 第86-99页 |
·水声换能器的分类 | 第86页 |
·压电材料与压电效应 | 第86-88页 |
·压电单晶的压电特性 | 第86-87页 |
·压电陶瓷的压电特性 | 第87-88页 |
·水声换能器的等效电路 | 第88-90页 |
·水声换能器的主要特性参数及测量 | 第90-91页 |
·本研究使用的封装式圆柱型水声换能器主要特性参数 | 第91-96页 |
·外形尺寸 | 第91页 |
·特性参数测试条件 | 第91页 |
·阻抗特性 | 第91-93页 |
·谐振频率及带宽 | 第93-94页 |
·发送电压响应与发送功率响应 | 第94-95页 |
·接收灵敏度 | 第95-96页 |
·指向性 | 第96页 |
·水声换能器的工作极限 | 第96-99页 |
第九章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研制 | 第99-127页 |
·系统总体性能分析 | 第99-105页 |
·提高水声通信系统作用距离的途径 | 第99-102页 |
·本研究目标要求下相关参数调整 | 第102-105页 |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发送部分样机研制 | 第105-111页 |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发送部分方框图 | 第105页 |
·信源编码--语音识别 | 第105-106页 |
·信道编码--卷积码 | 第106页 |
·跳频图案和频率合成 | 第106-107页 |
·功率发射机研制 | 第107-109页 |
·变压器的设计 | 第109-111页 |
·发射单片机程序流程 | 第111页 |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接收部分样机研制 | 第111-124页 |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接收部分方框图 | 第111页 |
·前置放大与幅度均衡 | 第111-112页 |
·混频 | 第112-113页 |
·中频 | 第113-117页 |
·高Q窄带中频滤波器的积分清洗 | 第117-118页 |
·脉冲形成及同步信号解调 | 第118页 |
·瞬时频率分析(DSP频谱分析) | 第118-122页 |
·Viterbi维特比译码 | 第122页 |
·语音合成 | 第122页 |
·实际接收端的波形举例 | 第122-123页 |
·实际接收端固化字符串 | 第123-124页 |
·本研究实现的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的实物照片 | 第124-127页 |
第十章 工作总结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7-134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7-128页 |
·测试与结论 | 第128-132页 |
·实验室水池的测试 | 第128-130页 |
·厦门港浅海域海上现场测试 | 第130-131页 |
·结论 | 第131-132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32页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2-134页 |
·关于本研究系统性能提高的展望 | 第132-133页 |
·本水声数字语音通信系统的不足和水声通信的展望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录1 国外水声通信研究单位网址、产品及其特点 | 第135-140页 |
[附录1-A] 美国水声通信主要研究单位 | 第135-138页 |
[附录1-B] 国外其它国家主要研究单位 | 第138-140页 |
附录2 本研究相关单片机、DSP程序流程图 | 第140-147页 |
[附录2-A] 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发射部分单片机相关程序流程图 | 第140-142页 |
[附录2-B] 校准单片机程序流程图 | 第142页 |
[附录2-C] DSP频谱分析程序流程图 | 第142-143页 |
[附录2-D] 维特比解码单片机相关程序流程图和内部数据结构地址分配情况 | 第143-147页 |
附录3 厦门大学研制的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实物照片 | 第147-151页 |
[附录3-A] 本研究研制成功的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实物照片 | 第147-149页 |
[附录3-B] 原有的水声数字语音通信样机实物照片 | 第149-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