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2页 |
第一章 儒家文化思想和童话中的教育性因素 | 第12-32页 |
一、 “内圣外王”的政教系统与教育的重要性 | 第12-16页 |
二、 “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与童话中的教育性因素 | 第16-19页 |
三、 “长者本位”的孝亲观念与童话中的俯瞰视角 | 第19-24页 |
四、 实用理性的儒学特质与“无意思之意思”的童心世界 | 第24-28页 |
五、 “受教”、“受益”以及童话功能的多样性 | 第28-32页 |
第二章 “儿童本位”观在新时期童话中的复苏与呈现 | 第32-59页 |
一、 从“训诫”到“启迪”:新时期教育型童话的沿革与更新 | 第32-36页 |
二、 顽童英雄的亮相与成人神话的崩塌:郑渊洁的矫枉与过正 | 第36-41页 |
三、 热闹型童话的仰望视角:“子孙崇拜”的新演绎 | 第41-47页 |
四、 远离尘嚣的彼岸追寻:月光型的梦苑情境 | 第47-52页 |
五、 阳光型的诗意言说:葛翠琳抒情童话中的励志倾向 | 第52-59页 |
第三章 童心交谈的本真情境在童话中的建立 | 第59-91页 |
一、 从“卡尔松”到“怪老头儿”:让孩子做回孩子 | 第60-67页 |
二、 视界融合:童真状态中的亲呢交谈 | 第67-75页 |
三、 天人之际:女性哲理童话中的定位与契合 | 第75-84页 |
四、 性情宇宙:女性哲理童话中的命名与创造 | 第84-91页 |
结语: 源之于“童”、归之于“童”的永恒“话语” | 第91-104页 |
一、 儿童心性:“童话”之“童”的典型标记 | 第92-99页 |
二、 交谈与创造:“童话”之“话”的终极追寻 | 第99-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