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1 我国人工松木林经营现状 | 第9-12页 |
|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概况 | 第10页 |
| ·马尾松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页 |
| ·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概况 | 第10页 |
| ·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概况 | 第10-11页 |
| ·落叶松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11页 |
| ·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概况 | 第11页 |
| ·湿地松人工林经营概况 | 第11-12页 |
| ·湿地松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 ·湿地松人工林引种概况 | 第11-12页 |
| 2 松木的构造与用途 | 第12-14页 |
| ·落叶松的构造与用途 | 第12-13页 |
| ·落叶松宏观构造 | 第12页 |
| ·落叶松微观构造 | 第12-13页 |
| ·落叶松用途 | 第13页 |
| ·马尾松和湿地松的构造与用途 | 第13-14页 |
| ·马尾松和湿地松的宏观构造 | 第13页 |
| ·马尾松和湿地松的微观构造 | 第13-14页 |
| ·马尾松和湿地松的用途 | 第14页 |
| 3 国内外松木脱脂技术现状 | 第14-17页 |
| ·碱液皂化法 | 第15页 |
| ·溶剂萃取法 | 第15-16页 |
| ·催化聚合法 | 第16页 |
| ·高温干燥法 | 第16页 |
| ·真空干燥法 | 第16-17页 |
| 4 松木脱脂机理 | 第17-24页 |
| ·松树的树脂道 | 第17页 |
| ·松脂的组成与性质 | 第17-21页 |
| ·松脂的组成 | 第17-18页 |
| ·松香和松节油的物理性质 | 第18页 |
| ·松脂的化学性质 | 第18-21页 |
| ·松节油化学性质 | 第19页 |
| ·松香的化学性质 | 第19-21页 |
| ·松木的颜色与变化 | 第21页 |
| ·松脂的可溶性与可固化性 | 第21-23页 |
| ·松木的可渗透性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24-50页 |
|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试样 | 第24页 |
| ·取材 | 第24页 |
| ·制样 | 第24页 |
| ·试验药品 | 第24-25页 |
|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25页 |
| 2 评价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5-29页 |
| ·材色 | 第25页 |
| ·渗透深度或处理深度 | 第25-26页 |
| ·失重量 | 第26页 |
| ·脱脂指标 | 第26-27页 |
| ·脱脂率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脱油率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胶着性能 | 第27-28页 |
| ·油漆性能 | 第28-29页 |
| ·物理性能 | 第29页 |
| ·指标比率 | 第29页 |
| 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29-45页 |
| ·摸索试验 | 第29-32页 |
| ·工艺参数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 ·结果评价 | 第30-32页 |
| ·工艺试验 | 第32-38页 |
| ·因子水平 | 第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评价 | 第32-35页 |
| ·优化试验 | 第35-36页 |
| ·筛选试验 | 第36-38页 |
| ·配方试验 | 第38-42页 |
| ·因子水平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评价 | 第39-40页 |
| ·优化试验 | 第40-41页 |
| ·波动性试验 | 第41-42页 |
| ·验证试验 | 第42-43页 |
| ·技术经济指标预测 | 第43-44页 |
| ·推广试验 | 第44-45页 |
| 4 中间试验 | 第45页 |
| ·批量试验 | 第45页 |
| ·变色试验 | 第45页 |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浓度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 ·温度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 ·时间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压力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6页 |
| ·浴比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 ·配方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工艺对脱脂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 ·脱脂率和脱油率对胶着性能、油漆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6 结论 | 第49-50页 |
| 英文摘要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