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栗谷理气论之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8页 |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6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页 |
·研究方法 | 第6-8页 |
第二章 朱熹的理气论 | 第8-26页 |
·朱熹的生平简介 | 第8-9页 |
·理 | 第9-13页 |
·理的至上性 | 第9-11页 |
·理的恒常性 | 第11-12页 |
·理内涵的多样性 | 第12-13页 |
·气的引入 | 第13-16页 |
·朱熹对气的界定 | 第14-15页 |
·气引入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理与气的先后 | 第16-22页 |
·禀赋层次上-理气不离不杂 | 第17-19页 |
·本原层次上-理先气后 | 第19-22页 |
·理气之动静 | 第22-24页 |
·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 | 第22-23页 |
·气有动静故理有动静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栗谷的理气论 | 第26-41页 |
·栗谷之理气概念 | 第27-31页 |
·“理”的界定 | 第27-30页 |
·“气”的界定 | 第30-31页 |
·栗谷的气发理乘说 | 第31-35页 |
·对退溪“理气互发”的反驳 | 第31-33页 |
·栗谷对其“气发理乘”的阐释 | 第33-35页 |
·理通气局 | 第35-37页 |
·理通气局说的形成 | 第35-36页 |
·何谓理通气局 | 第36-37页 |
·栗谷的“理气之妙”的思想 | 第37-39页 |
·非二物 | 第38页 |
·非一物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