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6页 |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7-21页 |
·有关蛋白质芯片的最初研究成果 | 第17-19页 |
·基于水凝胶系统的三维蛋白质芯片 | 第19-20页 |
·用于蛋白质组研究的多功能蛋白质芯片分析系统 | 第20-21页 |
·蛋白质分子的固相化技术 | 第21-25页 |
·物理吸附 | 第21-22页 |
·化学吸附 | 第22-23页 |
·形貌表征用于吸附蛋白分子的应用评价 | 第23-24页 |
·固相功能化免疫分子层的特点 | 第24-25页 |
·蛋白质与抗体微阵列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实验原理概述 | 第26页 |
·蛋白质与抗体探针的制备 | 第26-27页 |
·阵列探针的固定与芯片制作 | 第27页 |
·实验信号的采集与检测 | 第27-28页 |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前景 | 第29-30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6页 |
第二章 有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及实验靶抗原的分离纯化 | 第36-55页 |
·传统的自身抗体检测技术 | 第36-38页 |
·生物大分子抗原的分离纯化理论 | 第38-44页 |
·能用作纯化依据的蛋白质性质 | 第38-40页 |
·抗原分子纯化的一般策略 | 第40-42页 |
·分离纯化方法的类型 | 第42-44页 |
·相关阵列靶抗原探针的提取制备 | 第44-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相关自身靶抗原的分离纯化 | 第45-49页 |
·甲状腺球蛋白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G与TPO) | 第45页 |
·肝特异性细胞膜脂蛋白(LSP) | 第45-46页 |
·类风湿因子靶抗原(AgRIgG) | 第46页 |
·可提取的核抗原(ENA) | 第46-47页 |
·精子膜抗原(SmAg) | 第47页 |
·子宫内膜抗原(EmAg) | 第47页 |
·卵巢抗原(O-Ag) | 第47-48页 |
·肌红蛋白(Mb) | 第48页 |
·重组多肽(rhCaM与rhCyP A) | 第48页 |
·组蛋白抗原(Histone) | 第48页 |
·心磷脂抗原(CL) | 第48页 |
·质粒DNA的制备与纯化 | 第48-49页 |
·分离纯化组分的鉴定 | 第49-51页 |
·蛋白质纯化组分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9-50页 |
·心磷脂薄层层析鉴定结果 | 第50-51页 |
·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5页 |
第三章 玻璃固相基片的表面修饰及用于蛋白质分子的固定研究 | 第55-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实验器材 | 第56页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第二抗体探针分子的荧光标记 | 第56-57页 |
·载玻片的清洁预处理 | 第57页 |
·固相载玻片的氨基化与戊二醛修饰 | 第57页 |
·氧化型琼脂糖凝胶基片的制作 | 第57页 |
·蛋白质分子在基片表面的固定 | 第57-58页 |
·固相酶与底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58页 |
·固相人IgG与荧光抗体探针分子杂交 | 第58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 第58页 |
·玻璃表面的修饰与AFM表征 | 第58-66页 |
·玻片表面的氨基硅烷化与戊二醛修饰 | 第59-62页 |
·玻片表面的多聚赖氨酸涂布与戊二醛修饰 | 第62-63页 |
·琼脂糖凝胶的高碘酸钠氧化 | 第63-66页 |
·三种不同pH条件下HRP分子的固定 | 第66-70页 |
·初生态HRP分子与底物间的相互作用 | 第66-68页 |
·氧化修饰的HRP与底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 第68-70页 |
·人IgG分子固定于不同基片后的微阵列检测结果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6页 |
第四章 琼脂糖凝胶基片用于蛋白质与抗原分子微阵列的制作研究与表征 | 第76-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9页 |
·主要试剂 | 第76-77页 |
·阵列靶抗原分子探针 | 第77页 |
·待测血清 | 第77页 |
·实验器材与仪器 | 第77页 |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载玻片的清洁预处理 | 第77页 |
·固相琼脂糖凝胶表面的制作与表面修饰 | 第77-78页 |
·琼脂糖凝胶表面用于蛋白质分子的固定 | 第78页 |
·蛋白质与抗原分子微阵列的设计与制作 | 第78页 |
·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与信号检测 | 第78页 |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 第78-7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79页 |
·固定效率和灵敏度 | 第79-81页 |
·琼脂糖凝胶表面对HRP分子的固定效率 | 第79-80页 |
·固相HRP与人IgG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 第80-81页 |
·蛋白质与抗原分子微阵列的稳定性 | 第81-83页 |
·AFM表面表征 | 第83-88页 |
·XPS分析结果 | 第88-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五章 基于氧化型琼脂糖凝胶基片结合酶免疫反应的阵列芯片检测技术 | 第95-116页 |
·有关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理论 | 第96-100页 |
·抗原抗体的胶体特性与结合力 | 第96-97页 |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 第97-98页 |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98-99页 |
·固相酶免疫反应的原理与类型 | 第99-10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主要试剂 | 第100-101页 |
·抗原分子制品 | 第101页 |
·检测血清 | 第101页 |
·固相载玻片的预处理 | 第101页 |
·氧化型琼脂糖凝胶膜的制备与GA修饰 | 第101页 |
·基片表面抗原与抗体分子的固定 | 第101页 |
·蛋白质与抗原分子微阵列的设计与制作 | 第101页 |
·阵列芯片的酶免疫检测 | 第101-102页 |
·基于阵列芯片的酶免疫检测方法 | 第102-107页 |
·直接免疫检测模式 | 第103-104页 |
·双抗体夹心免疫检测模式 | 第104-105页 |
·间接免疫检测模式 | 第105-107页 |
·三种类别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的检测 | 第107页 |
·临床疾病自身抗体谱的阵列芯片检测 | 第107-111页 |
·自身抗体谱临床疾病检测结果 | 第108-110页 |
·阵列芯片与ELISA测定结果比较 | 第110-111页 |
·有关自身抗体检测的质量控制和应用评价 | 第111-113页 |
·实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第111页 |
·两级测定与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确认 | 第111-112页 |
·实验报告与结果解释 | 第112页 |
·结合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六章 胶体金蛋白标记物的制备、电泳特性及其在阵列芯片检测中的应用 | 第116-1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20页 |
·主要试剂 | 第117页 |
·抗原与抗体制品 | 第117页 |
·Cy3与GAHIgG的偶联结合 | 第117页 |
·待测血清 | 第117页 |
·不同粒径胶体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7-118页 |
·胶体金与抗体探针及其他蛋白质分子的标记 | 第118页 |
·胶体金及其蛋白标记物的电泳分离 | 第118-119页 |
·水动力学直径与zeta电位分析 | 第119页 |
·琼脂糖凝胶基片的制备 | 第119页 |
·微阵列生物分子的固定 | 第119页 |
·阵列芯片的免疫检测与信号采集 | 第119-120页 |
·胶体金及其蛋白标记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120-123页 |
·不同粒径胶体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TEM表征 | 第120-121页 |
·胶体金蛋白标记物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123页 |
·胶体金及其蛋白标记物在电场中的泳动行为 | 第123-129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 第123-125页 |
·等电聚焦电泳分离 | 第125-126页 |
·毛细管电泳分离 | 第126-128页 |
·理论分析 | 第128-129页 |
·胶体金标记探针在阵列芯片检测中的应用 | 第129-132页 |
·胶体金与银显影示踪染色原理 | 第130页 |
·基于IGSS的阵列芯片测试敏感度 | 第130-132页 |
·基于IGSS与EIA自身抗体阵列芯片测定结果比较 | 第132-134页 |
·IGSS法与EIA法测定结果重复性 | 第132-133页 |
·HC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检测与相关分析 | 第13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7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37-141页 |
·论文主要结果与创新点 | 第137-138页 |
·有关阵列芯片用于自身抗体谱检测的发展方向 | 第138-139页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39-141页 |
附件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4页 |
附件B 个人简历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