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纳米腐植酸的用途、性质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纳米腐植酸用途与发展 | 第12-13页 |
·纳米腐植酸的抗菌及吸附特性 | 第12页 |
·纳米腐植酸在抗菌及吸附方面的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纳米腐植酸的胶体及结晶性质 | 第13-14页 |
·纳米腐植酸的胶体稳定性 | 第13-14页 |
·纳米腐植酸的结晶性质 | 第14页 |
·腐植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纳米腐植酸制备工艺的基础研究 | 第17-25页 |
·纳米粉体粒子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腐植酸的制备技术 | 第18-20页 |
·化学法腐植酸的制备 | 第18-20页 |
·物理法制备腐植酸工艺 | 第20页 |
·晶粒调整剂在制备纳米腐植酸粉体中的作用 | 第20-25页 |
·晶粒调整剂的类别 | 第20-22页 |
·晶粒调整剂分散晶体粒子机理 | 第22-23页 |
·纳米腐植酸制备过程中晶粒调整剂的作用 | 第23-25页 |
3 碱溶酸析沉淀法制备纳米腐植酸研究 | 第25-58页 |
·化学原料和仪器 | 第25-27页 |
·纳米腐植酸粉体制备的研究方案 | 第27-30页 |
·反应原理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纳米腐植酸粉体的性能表征 | 第30-32页 |
·X-衍射分析(XRD) | 第30页 |
·粒径分析 | 第30页 |
·凝胶色谱分析(GPC) | 第30-31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1页 |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1页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 第31页 |
·热失重分析(TGA) | 第31-32页 |
·实验研究 | 第32-33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2页 |
·正交实验 | 第32-33页 |
·晶粒调整剂的选择 | 第3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3-47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3-39页 |
·正交实验 | 第39-41页 |
·晶粒调整剂的选择 | 第41-42页 |
·干燥方法的影响 | 第42-43页 |
·晶粒调整剂使用量对腐植酸粒径的影响 | 第43-44页 |
·陈化时间 | 第44-45页 |
·超声震荡时间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 第45-47页 |
·产品表征 | 第47-57页 |
·激光粒度分析 | 第47页 |
·凝胶色谱分析(GPC) | 第47-48页 |
·XRD衍射分析 | 第48-49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9-51页 |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SEM) | 第51-54页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 | 第54-55页 |
·热重分析(TGA)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4 纳米腐植酸对含苯、甲苯废气的吸附与抗菌性能的研究 | 第58-71页 |
·概述 | 第58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58-60页 |
·实验原料 | 第58-59页 |
·实验流程 | 第59-60页 |
·实验色谱分析条件 | 第60页 |
·抗菌实验 | 第60-61页 |
·试剂配制 | 第60-61页 |
·实验步骤 | 第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9页 |
·纯苯、甲苯组分吸附平衡 | 第61-62页 |
·苯、甲苯二组分混合吸附的穿透曲线 | 第62-63页 |
·苯、甲苯二组分吸附平衡的动力学 | 第63-65页 |
·理论分析 | 第65-66页 |
·抑菌实验 | 第66-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5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