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临床研究 | 第15-23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5页 |
(三) 症状分级量化及评分标准 | 第15-16页 |
二.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16页 |
三. 一般资料 | 第16-18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6-17页 |
(二) 性别分布 | 第17页 |
(三) 年龄分布 | 第17页 |
(四) 病程分布 | 第17页 |
(五) 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 第17-18页 |
四.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8页 |
(二) 疗程 | 第18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19页 |
六.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一) 疾病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页 |
(三) 单项症状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0页 |
七. 治疗结果 | 第20-23页 |
(一) 临床综合疗效 | 第20页 |
(二) 单项症状疗效 | 第20-21页 |
(三) 中医证候疗效 | 第21页 |
(四) 治疗前后肾功能及血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 | 第21-22页 |
(五) 参麦地黄汤对血浆ET-1的影响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34页 |
一.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3-24页 |
(一) CRF进行性恶化的机制 | 第23-24页 |
(二) CRF的治疗 | 第24页 |
二.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4-26页 |
三. 病因病机 | 第26-28页 |
(一) 病因 | 第26页 |
(二) 病机 | 第26-28页 |
四. 治则治法 | 第28-29页 |
五. 方药分析 | 第29-31页 |
六. 疗效机理分析 | 第31-34页 |
(一) 重视病机,症状疗效显著 | 第31页 |
(二) 调节免疫机能 | 第31-32页 |
(三) 改善肾脏微循环 | 第32页 |
(四) 降低血浆内皮素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综述 内皮素与慢性肾衰 | 第37-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