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中古诗风与宫体诗 | 第1-17页 |
一 中古诗风的逻辑演进 | 第8-10页 |
二 宫体在中古诗潮中的位置 | 第10-13页 |
三 辨体:新变体与永明体、宫体 | 第13-17页 |
第一章 宫体界说论 | 第17-25页 |
一 内涵的确定(一):艳诗性质 | 第17-19页 |
二 内涵的确定(二):新变特征 | 第19-21页 |
三 外延的确定 | 第21-25页 |
第二章 宫体背景论 | 第25-36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25-29页 |
二 思想背景 | 第29-32页 |
三 审美风气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宫体诗学观 | 第36-51页 |
一 诗歌本质论 | 第36-38页 |
二 诗歌创作论 | 第38-40页 |
三 诗歌风格论 | 第40-42页 |
四 诗歌功能论 | 第42-45页 |
五 诗歌地位论 | 第45-47页 |
六 “文章放荡”论--宫体诗的理论基础 | 第47-51页 |
第四章 宫体渊源论 | 第51-71页 |
一 咏物诗:宫体诗的主源 | 第51-55页 |
二 乐府诗与宫体诗 | 第55-61页 |
三 文人艳诗与宫体诗 | 第61-65页 |
四 赋与宫体诗 | 第65-71页 |
第五章 宫体特质论(上)--观赏性:宫体诗的基本特征 | 第71-85页 |
一 概念的提出及涵义 | 第71-72页 |
二 宫体诗的体物倾向 | 第72-76页 |
三 轻艳的成因:论宫体诗的玩赏倾向 | 第76-82页 |
四 蜕变:情在宫体诗中的作用 | 第82-85页 |
第六章 宫体特质论(下)--好为新变:宫体艺术论 | 第85-115页 |
一 宫体诗的人物形象描写 | 第85-90页 |
二 宫体诗的体式 | 第90-94页 |
三 宫体诗的对偶 | 第94-106页 |
四 宫体诗的声律 | 第106-115页 |
第七章 宫体价值论 | 第115-133页 |
一 宫体诗的思想倾向 | 第115-122页 |
二 论宫体诗的审美机制 | 第122-126页 |
三 论宫体诗的缺陷 | 第126-133页 |
第八章 宫体分期论 | 第133-145页 |
一 萌生期 | 第133-134页 |
二 形成期 | 第134-137页 |
三 鼎盛期 | 第137-141页 |
四 余波期 | 第141-145页 |
第九章 《玉台新咏》与宫体诗 | 第145-151页 |
一 《玉台新咏》作年考 | 第145-148页 |
二 张大其体:抬高宫体诗地位的尝试 | 第148-151页 |
第十章 二十世纪宫体诗研究述略 | 第151-160页 |
附录一: 齐梁陈艳诗篇目 | 第160-169页 |
附录二: 二十世纪宫体诗研究论著要目 | 第169-173页 |
参考书目 | 第173-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