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通信网设备论文

基于Intel IXA的千兆以太路由器设计

第一章 设计背景第1-14页
 1.1 网络流量模式的转变第9页
 1.2 IntelIXA概述第9-12页
  1.2.1 微引擎技术第10页
  1.2.2 Xscale微结构第10页
  1.2.3 IXA硬件抽象层(HAL)第10-11页
  1.2.4 IXP1200网络处理器系列第11页
  1.2.5 IXA软件开发包(SDK)第11-12页
 1.3 IXP1200以太评估系统第12-13页
 1.4 实际工作及价值第13-14页
第二章 IntelIXP1200第14-38页
 2.1 IXP1200概述第14-18页
  2.1.1 IXP1200体系结构第14-17页
  2.1.2 IXP1200的主要特性第17-18页
 2.2 重要概念第18-22页
  2.2.1 参考(Reference)第18-19页
  2.2.2 信号和同步第19页
  2.2.3 线程和现场对换第19-20页
  2.2.4 本地数据存储和成块传输第20-21页
  2.2.5 并发性第21-22页
 2.3 StrongARM核第22-23页
 2.4 微引擎第23-27页
 2.5 SRAM单元第27-30页
 2.6 SDRAM单元第30-31页
 2.7 PCI单元第31-33页
 2.8 IX总线单元第33-38页
  2.8.1 就绪总线第35页
  2.8.2 IX数据总线模式第35-36页
  2.8.3 ScratchpadRAM第36页
  2.8.4 Hash单元第36页
  2.8.5 IXB3208总线扩展结构第36-38页
第三章 系统概述第38-45页
 3.1 功能描述及任务分摊第38页
 3.2 StrongARM软件第38-40页
 3.3 微引擎软件概述第40-42页
 3.4 数据结构概述第42-44页
  3.4.1 数据结构描述第42-43页
  3.4.2 内存使用分配第43-44页
 3.5 快速端口特性第44-45页
第四章 基本数据通路第45-68页
 4.1 微引擎初始化第45-46页
 4.2 数据结构第46-53页
  4.2.1 接收状态(Rec_State)第46-47页
  4.2.2 Inter-thread邮箱第47页
  4.2.3 输出端口邮箱第47-48页
  4.2.4 IP路由表第48-49页
   4.2.4.1 Trie表格式第48-49页
   4.2.4.2 IP转发表格式第49页
  4.2.5 包描述符和包缓冲区第49-50页
  4.2.6 发送队列第50-52页
   4.2.6.1 队列结构第50-51页
   4.2.6.2 发送队列描述符格式第51-52页
  4.2.7 发送状态信息第52页
  4.2.8 利用IXP1200硬件同步机制第52-53页
 4.3 包流程概述第53-55页
  4.3.1 接收处理流程第53-54页
  4.3.2 发送处理流程第54-55页
 4.4 接收处理第55-61页
  4.4.1 线程执行顺序第55-56页
  4.4.2 接收线程初始化第56页
  4.4.3 处理接收请求第56-57页
  4.4.4 处理MAC异常第57-58页
  4.4.5 线程之间传递状态信息第58-59页
  4.4.6 处理MAC和IP头部第59-60页
  4.4.7 处理非SOPMPKT第60页
  4.4.8 帧排队第60-61页
   4.4.8.1 标注帧处理完成第60-61页
   4.4.8.2 将帧插入到发送队列上第61页
 4.5 发送处理第61-68页
  4.5.1 线程间通信第61-63页
   4.5.1.1 发送单元计数器第62页
   4.5.1.2 任务寄存器第62页
   4.5.1.3 发送状态信息第62-63页
   4.5.1.4 发送Inter-thread信号第63页
  4.5.2 发送初始化第63页
  4.5.3 发送调度器第63-64页
  4.5.4 读取一个任务第64页
  4.5.5 发送SOPMPKT第64-65页
  4.5.6 发送MiddleMPKT第65页
  4.5.7 发送EOPMPKT第65-66页
  4.5.8 确认TFIFO单元第66-67页
  4.5.9 处理Skip任务第67-68页
第五章 实现数据包过滤第68-81页
 5.1 过滤特性分析第68-71页
  5.1.1 IP地址过滤第68-69页
  5.1.2 封装协议过滤第69页
  5.1.3 IP分段过滤第69页
  5.1.4 IP选项过滤第69页
  5.1.5 ICMP消息类型过滤第69-70页
  5.1.6 TCP/UDP端口过滤第70页
  5.1.7 TCP标志位过滤第70-71页
 5.2 数据结构第71-75页
  5.2.1 端口过滤描述符第72-73页
  5.2.2 过滤规则表第73-75页
   5.2.2.1 IP过滤规则第73-74页
   5.2.2.2 TCP过滤规则第74页
   5.2.2.3 UDP过滤规则第74页
   5.2.2.4 ICMP过滤规则第74-75页
 5.3 包过滤发生时机第75-76页
 5.4 包过滤处理第76-81页
  5.4.1 创建匹配参数表第77页
  5.4.2 规则匹配第77-79页
   5.4.2.1 IP规则匹配第78页
   5.4.2.2 ICMP规则匹配第78-79页
   5.4.2.3 TCP规则匹配第79页
   5.4.2.4 UDP规则匹配第79页
  5.4.3 处理丢弃的数据包第79-81页
第六章 实现网络地址转换(NAT)第81-93页
 6.1 NAT是如何工作的第81-86页
  6.1.1 静态NAT第81-83页
  6.1.2 动态NAT第83页
  6.1.3 端口地址转换(PAT)第83-85页
  6.1.4 NAT中对特定应用的处理第85-86页
 6.2 NAT与网络安全第86页
 6.3 动态NAT实现第86-93页
  6.3.1 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第86-87页
  6.3.2 全局IP地址池第87-88页
  6.3.3 活动转换表第88-89页
  6.3.4 NAT进行的时机第89-90页
  6.3.5 对源地址进行NAT第90-91页
  6.3.6 对目的地址进行NAT第91-93页
第七章 总结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税种收入结构优化研究
下一篇:深生态学:理论及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