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研究
| 第一章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概述 | 第1-13页 |
| ·相关概念阐述 | 第7-9页 |
| ·道路 | 第7页 |
| ·道路景观 | 第7-8页 |
|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 | 第8-9页 |
| ·建立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原因 | 第9-10页 |
| ·建立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目的 | 第10-11页 |
|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控制原则 | 第11-13页 |
| ·“整体设计”的原则 | 第11页 |
| ·“模糊控制”的原则 | 第11-12页 |
| ·“松驰限定”的原则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关于设计导则的理性思考 | 第13-17页 |
| ·导则的科学技术观 | 第13-14页 |
| ·导则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别 | 第13页 |
| ·导则的成果形式 | 第13-14页 |
| ·导则的本质 | 第14页 |
| ·导则的科学自然观 | 第14-16页 |
| ·内在规律 | 第14-15页 |
| ·“与时俱进”的理念 | 第15-16页 |
| ·导则的方法论 | 第16-17页 |
| ·系统论 | 第16页 |
| ·控制论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道路景观的评价标准 | 第17-24页 |
| ·景观评价标准的划分 | 第17-20页 |
| ·可量度的标准 | 第17-18页 |
| ·不可量度的标准 | 第18-20页 |
|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评价方法 | 第20-24页 |
| ·加拿大道路导则的评价标准 | 第20-22页 |
| ·美国有关街道环境设计的规定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理论架构 | 第24-31页 |
| ·静态道路景观审美秩序的建立 | 第24-26页 |
| ·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模数说 | 第24页 |
| ·中国传统的形势说 | 第24-25页 |
| ·景观的静态模数控制法 | 第25-26页 |
| ·动态道路景观审美秩序的建立 | 第26-31页 |
| ·道路景观的动态特性 | 第26页 |
| ·道路景观的动态感知规律 | 第26-28页 |
| ·景观的动态模数控制法 | 第28-31页 |
| 第五章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编制 | 第31-97页 |
| ·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31页 |
|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建立 | 第31-32页 |
| ·借景要素 | 第32-42页 |
| ·地形地貌 | 第32-35页 |
| ·植被 | 第35-37页 |
| ·水体 | 第37-40页 |
| ·气象气候 | 第40-42页 |
| ·造景要素 | 第42-97页 |
| ·功能性要素 | 第42-54页 |
| 1 区域功能要素 | 第42-44页 |
| 2 道路功能要素 | 第44-50页 |
| 3 建筑功能要素 | 第50-54页 |
| ·视觉控制要素 | 第54-97页 |
| 1 道路界面 | 第54-75页 |
| 2 线性空间 | 第75-78页 |
| 3 街廓空间形态 | 第78-83页 |
| 4 街面空间形态 | 第83-86页 |
| 5 灰空间 | 第86-88页 |
| 6 动态要素 | 第88-90页 |
| 7 光线要素 | 第90-93页 |
| 8 色彩要素 | 第93-97页 |
| 第六章 道路景观设计导则的实施策略 | 第97-101页 |
| ·健全管理行政机制 | 第97-98页 |
| ·设立机构设置 | 第97页 |
| ·加强组织管理 | 第97页 |
| ·制定管理政策 | 第97-98页 |
| ·建立事前协商申报与设计审核制度 | 第98页 |
| ·制定法规条例 | 第98-101页 |
| ·制定道路景观设计政策条例 | 第99页 |
| ·制定重点地段指导纲要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2-103页 |
| 致谢 | 第103页 |